

北京野生动物园成为地震信息采集点
北京野生动物园内的上千头(只)、55种动物将肩负“地震观测员”的工作。北京野生动物园和市地震局、大兴区地震局联合成立“地震宏观观测站”,这是北京第一个参考动物异常表现的地震信息采集点。恢复动物观测将使对于地震观测、分析、预测的信息来源更为丰富,预测内容也更加科学。南京玄武湖内的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也已采取此手段。
透露起因 家禽寿命减短改聘野生动物
目前对于地震的预测主要靠仪器,我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以观测动物异常表现为辅助方式。“但随着家畜等动物的人工集约化养殖后,其饲养寿命急剧缩短,比如鸡、牛、羊、猪的出栏时间减短,很难对其进行长时间有效监测。”大兴区地震局局长邓宝垠告诉记者,选择北京野生动物园的动物,是因为这里的动物相对比较稳定,这里有着寿龄七八年的动物,也有新生的动物,它们不会像饲养场内的动物那样,长大后就离开饲养地。
“此外,野生动物园的地理位置处于断裂带上,地壳的活动很容易让敏感的动物察觉,从而使其行为习性发生改变,如果观察得到,这些都可以进行分析。”邓宝垠表示,工作人员将对这里长期生活的动物习性进行积累,其感知敏感性、异常行为等问题都将被日常记录,遇到可疑表现将进行重点分析,这将成为会商内容之一——今后的预测信息将由科学仪器的数据和动物异常表现综合分析后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