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通过某种措施,实现自我体会的一种过程。暗示分 “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都是通过语言等信号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我暗示对于暗示性高的人效果较好。譬如要发怒时,给自己以暗示“不要发怒”,当遇到会引起心情紧张的事,给自己“不能紧张”、“紧张要出差错”的暗示等,往往可以起到缓解紧张、稳定情绪的作用。自我暗示只有在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自我暗示时要尽可能减少干扰。
“他人暗示”是指将某种观念或行为,通过语言等信号暗示给他人,从而达到改变情绪和行为的效果。“望梅止渴”就是一个最有名的范例。显然,他人暗示的效果常与暗示者的身份、威望以及暗示者与受暗示者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有关。他人暗示时还要注意接受者的个性特点,要轻重适度,方式得体,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接受语言暗示,有的人则更乐于接受眼神、手势等暗示。如果运用不当,会挫伤接受者的积极性,不仅达不到效果,甚至还会出现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