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前线流行着一种因炸弹的爆炸震惊而得的心理恐惧症,叫“弹震病”,严重者竟四肢瘫痪。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参加了战时治疗,他凭借以往的声望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暗示:他用笔在一个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画一圈,并肯定地告诉患者,次日便能复原。第二天果然恢复了原状,这样日复一日地画圈,士兵很快地痊愈了。这就是医学上的暗示疗法。有些人生理上一点病也没有,可是怀疑自己有病,就变得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有“暗示疗法”经验的医生则对病人说:“我给你打一针特效药,保证你三天以后恢复。”针打了,病人果然神气活现地好了。其实,医生注射的是葡萄糖水,真正治好病的是语言暗示。
暗示不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可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中,反复给一个人喝大量糖水,经化验可以发现被试的血糖升高,出现尿糖,同时尿量增加。如果让被试者处于催眠状态,只给语言暗示,告诉被试者:你已经喝了大量糖水,但实际不给糖水,结果同样会出现血糖升高,尿糖和尿量增加的现象。这个例子说明,语言暗示可以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试者没喝糖水,但大脑还是参与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