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求 服务双语化
针对各商场的服务礼仪规范问题,北京市商务局流通秩序管理处褚庆丰副处长表示,今年2月份实施的《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在服务礼仪、服务行为、服务用语等方面已做了最基本的规定,各商场还可根据各自定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礼仪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褚副处长强调,商场服务关键是要热情,掌握好“度”。
另外,褚副处长透露,为响应奥组委号召,提倡双语(手语、外语)服务,明年奥运场馆周边的商场、超市等流通行业将一律实行双语服务。
专家观点
服务用语
应具有亲近性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百货商场作为高档次的消费场所,它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综合性、立体性的,要有高品位的享受。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做得比较好,小城市则有些不规范。服务用语是商场服务的重要内容,应该具有可视的、可亲的特点。服务用语不仅是问候语、“说”一种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它是一门语言知识,一种心理文化素质。洪教授强调,“我们认为‘顾客是上帝’的译法不恰当,是因为‘上帝’的称谓让人无所适从,而‘顾客至高无上’的译法,提倡服务人员像亲人一样问候、对待顾客,提供贴心的服务。”
另外,洪教授还提到,流通领域从过去的以经销商为中心到现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商场营业员也由原来的“售货员”变为“导购员”,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是谁为主导地位的变化,是服务观念的转变。
韩国、日本的鞠躬礼和诚恳热情的态度向客人表达了敬意和尊重,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商场服务环节做得还不太充分。洪教授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场百货的服务礼仪在不断改进,我们提倡的是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礼仪文化。每个国家的地域文化有别,韩日90度的鞠躬礼以及跪式服务是有其民族性的,我们向其学习要区别对待,不可一味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