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读博期间,郭晖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并获得“五四青年论文竞赛奖”。如今,她已经掌握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我有实力做一名高校英语教师。”郭晖说。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与郭晖同专业的有20多名同学,他们大多数都能做兼职,如到学校代课,同专业的不少硕士也在给自考班上课。但这样的事儿,对郭晖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不是因为我的水平,而是因为我的身体。”
从去年11月起,郭晖陆续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高校投出100多份简历,但均遭到拒绝,原因还是那么简单——她身体残疾。郭晖至今都忘不了:读博期间,北京一个外语类学校请她去试讲,她坐着轮椅上了讲台。下课后,那个学校的英语系领导冷冷地说:“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之后就再没联系过。还有,一个自考班需要英语老师,郭晖和对方联系,人家听说她有残疾,忙不迭改口说要找有经验的老师。
一年来的求职遭遇,让郭晖感到“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依然存在”,生活上的困难她可以克服,人们观念上的歧视却让她无能为力。曾获2006年度“河北十大新闻人物”的郭晖疾呼——“残疾人就业受阻不是我个人遇到的问题,我希望法律能保障我们的权益,也希望今后残疾人的就业环境能好一些!”
据了解,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在希望当一名高校教师的郭晖看来,“坐着的老师和站着的老师是一样的。”
由于论文题目难度较大,郭晖和导师沟通后,决定推迟1年毕业。“现在我想把学问做扎实,如果明年还是找不到工作,我只能自己创业了,回家乡办个英语学习班。实际上,办英语班用本科学到的知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