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宇春到尚雯婕,超女比赛无疑贯彻着大众的审美取向。如果李宇春代表的是中性美,那么尚雯婕代表的就是知性美。近年来,知性女子大行其道,从刘若英到徐静蕾再到妮可·基德曼,知性之风一路蔓延,尚雯婕的横空出世恰好应了这股潮流。曾经看过一个访谈,也是一个刚辞职的白领,说到辞职的原因,她给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案:她工作的办公楼没有窗户,因此错过了窗外四季的变化。这就是现代女性,这就是一种知性!
知性美曾经在去年的第56届世界小姐中国大赛中成为最抢眼的话题。获得北京大赛冠军的刘畅文钢琴达到九级水平,亚军张铌在美国留学,参赛选手中还有英国留学归来的理学硕士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硕士,除此以外,打击乐九级的选手谢彬、获国际拉丁舞银奖的施柳屹等等,她们在台上帅气十足,自信满满,除了美丽,台下的观众们感受到了更多才华的渲染、青春的酣畅!
世界小姐大赛组织机构主席莫利夫人很高兴地看到世界小姐大赛在北京、在中国,被融入更丰富的内涵和社会责任,她这样寄语中国大赛:“看待女性时不应该只看中她们的美貌和躯体,她们是活生生的人,她们的品质有待人们发现,如果你给这些年轻的女性一些机会,她们会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在许多人类遭受苦难的地方,美丽作为一种关爱和力量出现在那里,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美丽与仁爱一路同行……”
多元因素带来双面“美女经济”
世界小姐机构主席莫莉夫人与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柏青6月15日晚上签署合作协议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双方宣布第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将于12月1日在三亚市举行。
自2003年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中国三亚成功举办以来,这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让54届、55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此花开三度,三亚这座热带滨海城市也因此赢得“世姐之家”的美誉,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名片”,知名度和美誉度因为这场世界级选美赛事的举办得到了极大提升。
其实“美女经济”的积极意义在香港早就得到过印证。有人说没有美色,就没有香港。港姐选美是香港社会的年轮,凝结着香港人的幸福和记忆。“香港小姐”已经成为香港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这些美女用青春刻画了这个大都会流光溢彩的浮华气质,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和消费渠道。香港传媒界有句很著名的话: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钟楼,不是太平山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不是大富豪夜总会,不是香港脚,而是香港小姐。30多年来,“香港小姐”已然成为香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影响他们的审美及价值取向,验证香港社会的文化、观念发展和政治、经济的进步与转变。
然而,“美女经济”并不是那么完美,以利用女性的容貌、身体以及性的特征来刺激消费,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特征的“伪美女经济”现象,也引起全国的关注。今年以来从“校园选美”到 “孕妇选美”,名目繁多的选美活动无奇不有,花样翻新。自2003年年底,有关“人造美女”的新闻接踵而至:从京城一家私人美容中心出资30万元打造“中国第一人造美女”,到随后广州、昆明、四川等地纷纷开始的“人造美女”工程,“伪美女经济”过分强调女性外在的美丽性感,实质是将女性物化和商品化。“伪美女经济”使以貌取人成了某些用人单位的录取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成为“美女经济”的负面效应。
一些剥离文化品位的选美赛事让参与者缺乏自重,成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审美标准及审美意识的单一化,也使美丽失去了个性和灵性,也折射出赛事在文化品位上的缺失。世界小姐中国大赛坚持选美比赛本应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文化精神和社会意义上的胜利也是评判选美赛事成功的重要标杆,它将为参与者和赛事本身增添道德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