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把这个项目定位成一个高端建筑综合体,长安街东部将失去历史性的机会”,
说这句话的人是国华置业董事长房超。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打算,华贸中心亮相长安街东端。
在国贸出现以前,人们介绍京东的时候常常会以建国门为参照点。如今有了国贸,建国门便失去了参照意义。因为人们更喜欢用国贸来介绍京东以及周边。
华贸中心就诞生在一个“国贸”时期。如果想让人知道华贸中心的方位,必须依据国贸在区域内的重要地位。如今不同了,当华贸中心的写字楼、酒店耸天而立;新光天地脱颖而出的时候,人们更喜欢说:“CBD,从华贸开始。”
不知不觉中,因为华贸中心的出现,CBD向东逐渐偏移。
交通:告别“望桥兴叹” 华贸中心号称拥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交通。它试图让让曾在国贸桥上望桥兴叹和国贸桥下拥堵一片的客户摆脱那种“看得见走不进去”的交通困境。项目在环路、城市主干道、天桥以及地下通路创造了一个通达性很好的交通网络。这一点,也得到了行业的一致认可。
停车位: 拥有备用存储 1400个地下停车位。单从这个数量上,配30万建筑平方米的写字楼,似乎是不太宽余。但是庆幸的是,华贸中心有备用存储。在华贸的商业部门拥有1600个停车位,酒店有500个车位,这些足可以在写字楼车位紧张的时候紧急调用。
但是,不知道“反之也成立”的时候,华贸中心的写字楼该如何对待?商业停车位不够用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考虑写字楼的那部分呢?
设计:与验房之间的神秘关系 与其他项目邀请国外设计师仅仅是要个名声不同,华贸中心邀请美国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了项目的整个设计。对于这样的做法,开始员工并不理解。相反,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此花费更多。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日本Re-plus 基金花费28.4亿的价格购买华贸中心写字楼的时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为由国际大师设计的建筑细节,让整个合作验收过程变得异常轻松。
外立面:45度的视角 在外观上,华贸中心绝对具备了成为地标建筑的可能。三座百米以上的建筑沿东长安街一字排开。面临长安街,华贸中心采用了45度的视角。按照这个角度,写字楼之后的建筑布局全部采用了45度的视角。据说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让每一个建筑都具有最大化的开阔视野并可以实现自然采光。
中庭大堂:简单! 没有最大的面积、最高的高度,仅以简单大方为设计守则。
配套服务:无法复制的优势 华贸中心的优势或许是其他项目在短期之内无法复制的,因为它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华贸最初建设在一片荒凉的土地,占地超过15公顷,开发建设规模约百万平方米。在这个土地上,华贸规划了写字楼、商业、公寓等多种业态。相对于北京多数写字楼周边配套稀缺的尴尬局面,华贸中心的多业态互补开发不能不说是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