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北京交通状况?
北京市为了减少机动车污染,不惜花费巨资,购买绿色环保的新型公交车辆,不过,对大多数北京市民来说,除了污染,他们更关心的还是眼下的交通拥堵,2003年到2006年,北京市的机动车每年都以30万辆的速度井喷式增长,今年5月26日,北京机动车总量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300万辆,并且现在仍以每天1000辆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如果这些车辆都涌上马路,以北京现有的道路条件,很难承担这么大的交通流量,如何破解车与路的难题?现在我们必须做出新的选择。
2007年9月20日一大早,在北京市西直门附近的高粱桥斜街,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组织理论与关键技术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高利平和刘明君,正在对北京市交通现状进行实地调查。
“现在这条街的交通,主要拥堵的是这个东向西方向,因为它是进城的方向,所以比较多,而出城的方向,东向西方向出城的比较少。”
高利平告诉记者,左边拥堵的部分是通向城区市中心的方向,从早晨七点就出现拥堵,根据他们的统计,这些车辆最快也要经历三次红灯后才能通行,而另一边出城方向则一直行驶畅通,交通上把这样的现象叫做类似潮汐流现象。
“以北京为例,中心地带办公地点很多,所以大家都住在郊区嘛,他开车往中心区走,大概早晨这个阶段像潮,到下班往回家走的时候,就是汐了,像潮水这样潮涨潮落。”
而随后,记者尾随他们来到了西直门桥上,从桥的制高点向下看去,潮汐流现象也非常明显,左边从西向东进城方向的车流一眼望不到边际。在北京,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城市规划布局不当,中心区较为单一和集中。那么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潮汐流现象带来的交通压力呢?在北京交通大学,记者见到了高利平和刘明君的导师,相关方向研究的首席教授毛保华。
“你必须使用公共交通,因为公共交通效率高,你不要开车进来,开车进来,100个人开车进来,堵死了,所以它国外鼓励在外围区,开车到外围区下来再坐地铁往城里走,这个一般我们叫停车换乘系统。”
毛保华告诉记者,其实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式不仅是解决潮汐流现象的法宝,也是改变目前交通拥堵状况的根本,因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汽车相比,道路占用长度减少近9倍,节省油耗约5倍,排放的有害气体最多的可降低15倍左右。
“一方面要抑止这个,低效率交通方式的这种出行的数量,比如说这个个人小汽车,还有一方面我们要迅速提高这个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使得人心甘情愿的,从他自己的小汽车,走到这个公共交通上。”
而目前北京市的城市交通分担率只有20%左右,与伦敦70%、东京80%的出行比例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9月20日中午12点整,记者尾随高利平和刘明君来到了北京市北三环辅路上的一个公交车站进行了一次体验,记者注意到,尽管已经属于中午非高峰时段,但是经常会有多辆公交车排队进站的场面,画面上六辆公交同时到站,但由于前面一些车出不了站,所以造成后面一些车进不去,它们横七竖八的停在非公交车道上,把三条车道都占得满满的,也挡住了后面车辆的道路。
“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基本上公车进站进出的时候,后面小汽车完全堵在路上不能走,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如果一旦有点事故,这个路段全部瘫痪掉。”
高利平告诉记者,这个车站有19条线路,但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公交不能最大地发挥作用,反而会因为占用道路资源,增加了路面的拥堵,但是如果分散这些路线的话,又会带来另一些问题。
“找站台线路不方便,二是我倒车也不方便,三不管是进站还是出站,如果两个站台特别近的话,不管是进站还是出站,或者对后面的车也是有影响的,(这样)和在一起的话没有什么区别。”
在推行环保型交通工具方面,同样面临政策的瓶颈,以自行车为例,在与机动车的路权之争中,自行车交通的权利变得越来越小,在位于交大东门附近的一条小街上,记者便看到这样的现象,马路两侧的自行车道成了机动车的停车场,而自行车被无奈的挤到了机动车道上,和行驶着的汽车上演着人车共舞的局面,场面十分的危险,那么,城市公共轨道交通的建设如城铁、地铁能不能分担北京目前的交通压力呢?
“很多城市,不光是北京,建这个轨道交通,因为轨道交通它跟地面是一种完全分离的一种系统,那么首先利用轨道交通来缓解,舒缓这个地面的压力,那么腾出一点空间来发展公交,一定要牢记就是说,腾出来这段空间一定要给公交,不能腾出来的空间又给私家车了。”
当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所谓“汽车社会”之时,其实不少国家早已开始着手改变放任私家车增长的公共政策,而毛保华认为,抑止私家车的增长不是单纯去限制私家车的数量。
北京可以有300万,甚至有些人有400万辆车,但是这400万辆车一年走多少路,一年开多少公路,这个是我们需要控制的,东京现在可能有500、600万辆,它比我们多得多,但是它的车程少啊,他一年开不到一万公里,一年开几千公里,那么他到中国来,他一听说,你开车上下班,他是很惊异的对吧,怎么能够开车上班呢,上下班是一定要通过公共交通来解决的。
毛保华告诉记者,“无车日”的到来不只是一个日子,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中国不仅需要推行无车日,更需要世界无车日本身所带来的公共交通理念。
“我们现在通过这样种单双号的实验日和无车日的这种倡导,使得那么,大家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车辆减少之后,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好处,那么从而会将来可能继续推行的,一些交通管制措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半小时观察:现实比理念更能左右大家的选择
无车日带来的好处大伙都显而易见,绿色出行的理念相信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能理解,公交优先也被很多城市当作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不过,要让开车的人养成坐公交的习惯,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头倡导,更要提供一个坐公交的舒适环境。这一点我们在上面的报道里都看到了。
值得注意的,有人提出,提倡坐公交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因为开私车出行一直被奉为现代生活方式,直到今天,汽车也一直被不少人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实,这种观念的形成也多少与公交的现状有关,如果在公交车上下不去脚,显然开车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形象。
在无车日的时候,各个城市都在宣传公交出行,但也别忘了,现实比理念更能左右大家的选择。
主编:周人杰
记者:李想 井天曾
摄像:张明 景延 沈焱 樊建恩 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