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透过<奋斗>解读“80后”
2007-10-31 10:45 来源: 望京网

  处世原则:“奋斗”也要快乐着来

  陆涛:“如果我一辈子穷困,你还会爱我吗?”夏琳:“如果你一辈子努力,即使穷困我也还爱你。”——现在“奋斗”这个词已经不再与“艰苦”搭配在一起了?

  赵宝刚:80后有很多务实的元素,他们不会为苦难发愁,反正能生存,只不过好坏问题,但他们还是有不知所措的地方,因为社会经验还是少。

  石康:以前人所想象的物质成果对80后来讲没有生死存亡那么重要了。比如开奥拓也是开,开奥迪A4也是开,甚至坐公共汽车、骑车,它就是一个交通工具。这个戏为什么叫反青春戏,就是反对把人的生活规定得特别单调。

  杨葵:80后确实对保持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更看重,其实奋斗自古以来讲的是人的精神,出不出成果确实没那么重要。

  花儿乐队:就像我们新专辑《花龄盛会》里的《人人都爱80后》唱的:“这倒霉催的80后/这蜜罐儿里的80后/人人都恨80后/人人都爱80后……”现在基本上有一技之长,又能“喷”的80后就能混得不错。

  李红楼:80后的精神压力比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都要大,他们有很高的心气、一直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在精神上一直渴望成功,但现实让他们往往不得不面对梦想的破灭。

  亲情:沟通更好还是更坏

  陆涛对继父没感情,只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叫了声“爸”;对生父同样冷漠,连“爸”也不叫,老人住院时也不肯去看他——80后面对亲情真的变得冷淡又冷淡了吗?

  赵宝刚:陆涛代表了一群叛逆者,这不光是80后的问题,通过这件事应该让家长反思一下,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跟这个时代不符了。如果拿《奋斗》跟《金婚》相对应的话,80后就不希望出现那样的家庭,不希望过那样的生活,他们要走自己的路,但走着走着,其实他们会发现会走到一块儿,这个他们还没意识到。

  石康:我觉得不是。英国有一段流行文学潮流,他们举出几本代表作就有《打死父亲》,父亲其实是一种象征,一种权威,以前只要比你岁数大的人,不管是谁,你要听,好像年轻人生来就是服从。现在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了,他希望跟上一辈人讨论事实,我觉得作为父子关系、情感关系全存在,不比任何时代差,但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比如陆涛和陆亚迅这对父子,就会用一种争吵的方式来表现,其实就是父子两代人对同一个问题持有不同看法。

  杨葵:80后跟父母沟通更直接,他们和父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我们这一代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有点假道学。

  李红楼:对父母不孝顺是80后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还是和独生子女缺少亲情有关,不过在他们心里还是非常孝顺的。

赵宝刚、石康回应质疑:怎么就不能为爱情奋斗!

  质疑一:没看出这部戏里的小孩谁奋斗了,整天就是贫,谈恋爱。陆涛没毕业就在炫特区租了房,刚要奋斗,有钱的爸爸就往他卡里打了两千万。这也太童话了吧?

  赵宝刚:每个人都在奋斗啊,为了获得感情也是一种奋斗啊。比如华子开发廊又开饭店能不叫奋斗吗?露露为了得到一张北京身份证,也在奋斗啊。

  石康:当时设计《奋斗》这名字就是要让观众产生争议,因为中国社会正处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比如一个饭都吃不上的农民,他看李嘉诚肯定觉得李嘉诚不在奋斗,人家坐喷气飞机,出入酒店,穿名牌,那是在享福,哪来的奋斗。反过来,李嘉诚看农民,也不觉得是在奋斗,他觉得他们是在熬生活。我们就是想把“奋斗”当成一个过程说出来。

  对80后来讲,更多的是为他们的爱情和友谊而奋斗,这更容易成为让他们认同的主题,因为事业对他们来讲是摸不着的,一开始他们都要争取取得为社会服务的资格,且谈不到事业呢。不是他们不想为事业奋斗,是他们没有掌握为事业奋斗的经验和技巧。他们在学习,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学习爱情,可能时间没那么长。所以,他们摸得着、看得见的还是爱情。

  质疑二:编剧是不是只听说了一些80后的事情,但不了解80后为什么这么干,为什么敢这么干,所以按照自己的想象照猫画虎地编了一部电视剧?

  赵宝刚:我们想讲的是“奋斗”这一概念,关于是不是80后不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不可能一部戏能反映80后的所有心态,电视剧不可能承载这么多。

  石康:这么说肯定是对的,存在主义不是有一句口号“他人是地狱”吗?没有人了解另一个人真正的动机,连那个人自己也不了解。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吃饭?为什么饿……”一路追问下去,其实没有一个动机能够解释清楚人的行为。我们就是一个现象主义者,就是把我们看到的事实呈现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他们那么做是不是合理?很多人看不惯陆涛,因为他不是陆涛,如果他是陆涛,很可能他也这么做。其实我们是表现人类青春期的精神状态,80后是这部戏播出后大家给这部戏贴的一个标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青春,青春各式各样,比如也可以有《金婚》那样的青春。这个世界正因为有这么多现象,才多姿多彩,如果都是一个样,谁受得了?

  质疑三:“奋斗”在很多人心中是特神圣的词,放在《奋斗》中感觉不是那么神圣了。

  赵宝刚:奋斗为什么要很沉重?为什么要很艰苦?难道不能快乐的奋斗吗?过去一提奋斗就是艰苦奋斗,或者为下一代奋斗,但时代不一样了,这是一个索取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用艰苦的行为来奋斗了,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石康:七十年代初对“奋斗”的定义就是过艰苦的生活,要流血流汗,为别人谋取福利。但随着社会发展,80后对奋斗、爱情、婚姻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奋斗也是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作为娱乐导向,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如果要表现负面情绪,电视台也通不过。我们的电视剧就是表现“即使坏事也要高高兴兴的面对”,不是以前打开电视就哭声一片,英雄虚假。

  质疑四:剧中语言号称“王朔版京味儿升级换代”,但找不到当年的京味情怀了。

  石康:语言是活的,它必然随着时代变动而变化。我觉得现在有钱人才是北京人,因为只有他才能买得起城里的房子。所以,我们定义为新北京人,新北京话。不再使用纯粹的北京话,但保留了北京人的乐观、宽容和幽默。

大家畅谈80后:也另类也真诚

  50后的赵宝刚看80后:

  80后一个显著特点是独生子女,他们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兄弟姐妹,也就缺少了交流呵护的对象。他们从小受父母溺爱,长大后发现现实跟父母说的不一样时,首先感到无助。80后好面儿、务实,也有一点叛逆。所谓社会上赋予他们的“势利、实际,没有责任感,自我为中心,消费至上”都是时代造成的。应该说他们是激情与迷茫的一代,而且懂得自我解嘲。

  60后的石康看80后:

  我眼中的80后其实很接近《奋斗》中的年轻人,千姿百态,但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最起码开始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之前的年轻人都不假思索,该结婚就结婚,服从父母、学校、社会的安排,根本不考虑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80后不管他们生活多另类,但这才是他们所谓的真诚,最初的理性曙光照在他们头上,他们开始思索那些最基本的事物了。大家形容80后好像都带有一些贬义的词,《奋斗》就是为了扭转这些贬义词。70后、60后、50后甚至再早的人,他们才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但他们表现的是为社会服务,少他们什么都不干,这从中国那些历史事件就能看出来。一旦发生文革,所有丑陋全暴露出来,那些扭曲疯狂的举动和现在人没法比,他们多拧巴啊。

  70后是一个过渡期,70后其实没什么话语权,70后作家都没几个,60后也是。后来才突然有80后爆发,代表人物就是韩寒、郭敬明,年轻人第一次取得话语权,这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没出现过。所以说,现在这个社会是非常宽容的。

  80后的李红楼看80后:

  作为一个工作三年恰好处于奋斗年龄的80后北京男孩,我觉得《奋斗》的很多情节很亲切,很多事在自己工作三年的过程中也曾经感同身受。向南应该是比较能代表80后男生特质的一个角色。其实《奋斗》应该算是半纪实的一部作品,男女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嗜好是80后特点的集合体,只不过陆涛这类人算是异类。不过《奋斗》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电视剧,需要向南、华子这样的同类和陆涛这样的异类。

  在我新书《一梦三年》中,我把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奋斗》描述的是这个时间段: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如果把人的一生科学地一分为二的话,那最理想的黄金分割方法就是切割在学生和职场人交替的那一点。如果忽略掉儿时懵懂、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再刨去退休后安度晚年、坐享天伦的余晖岁月——剩下的人生就好比那个俗得不能再俗的鸡生蛋,蛋生鸡的争议典故。蛋和鸡的关系辐射到人,就好比学生和职场人的关系,蛋和鸡是两种完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形态,虽然两者每天都一样要成长,但蛋却不能肆意地扩张——极限就是鸡的肚子,而这个肚子对于人来说就是学校的限制规则。这种限制对于蛋来说是一种阻碍,也是一种保护。鸡虽然看起来很潇洒,但它活得却很辛苦,不像蛋一样每天不用为生存而奔波,它需要做的就是与未来抗争,与阻碍自己得到幸福的荆棘抗争。

  而《奋斗》中展现的故事就是80后的人被“孵化”的这个过程。 (转自:精品购物指南)

 论坛精选
·夜里有雨 ·漂亮的花松鼠
·觉醒式养育86 ·闲置
·鼎鼎有名的桔梗 ·奥森清晨
·中伏时节冒汗来中海大 ·茶楼招聘兼职阿姨
·坚持让坐不动摇! ·风景在路上
·急招保安 ·来到了希拉穆仁大草原
·庐山行之——大月山风 ·请教各位朋友,这是什
·维修配件二传手 ·下雨呢吗
·莲花池公园随拍 ·北京有几个4个字来命名
·去去火 ·虽然古典文化的魅力强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