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专家婚姻中讨好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2
2007-11-12 09:00 来源: 望京网

  第三次咨询:我以为自己又要被抛弃了

  “想到什么就说出来,把头脑中看到的事情说出来。”

  这一次,咨询师和我尝试了一次角色扮演。她来扮演生气的丈夫,帮助我重新进入那种恐惧之中,让我放下理性的思考和求证,而是努力体会自己的感觉,让思绪任意飘洒。

  于是,我强迫自己沉浸在以前一直逃避的感受中。过了一会儿,我迷迷糊糊发现,原来自己对于这种恐惧曾经十分熟悉——

  那时我应该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爸爸是一名卡车司机。他喜欢把我放在副驾的座位上,带在身边满世界跑。可是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因为我害怕爸爸会在半路把我扔掉。

  每一次,从汽车启动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提高警惕,用尽一切办法想要记住回家的路。问题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最后还是记不住。每次跟爸爸出差,一路上我都会很焦虑,就像童话里即将被送到森林中的那对兄妹一样。

  我问咨询师,当时的这种想法是不是很可笑?怎么会平白无故害怕父母不要自己了呢?

  “没有,这一点也不可笑。当一个孩子面临着要离开父母的前景,他的恐惧是极端强烈的,因为孩子离开父母就没办法活下去。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是啊,这种恐惧在当时是如此的真实,我怎么会忘记呢?

  那个时候,计划生育的政策刚刚开始实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想方设法再生一个男孩。我在房前屋后,总能看见气极败坏的妈妈们追着调皮的孩子扯着嗓子大喊: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扔到垃圾堆去,正好再生一个弟弟。

  “所以那时的你总是感到不安全,总是担心会被父母抛弃?”

  “这种恐惧太强烈了,以至于你现在虽然忘记了这些经历,却一直没有摆脱这种担心被抛弃的恐惧。”

  “而当时的你那么弱小,只有在父母高兴的时候才觉得安全,所以你就尽其所能地让他们高兴。二十多年了,行为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于牺牲自我以蜷缩在另外一个有力量的人的身边。”

  “可是你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离开别人就无法生存的孩子了。你好像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你一直期待从丈夫那里得到什么?或者说期待他给你什么?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他当成父亲了?”

  最后一次咨询:原来讨好只是害怕被抛弃

  这一次,咨询师和我一起回顾了前几次咨询的进程和收获。我逐渐想明白了,以前自己对丈夫毫无限度的容忍,大部分的时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我讨好,只是害怕被抛弃。而没完没了的讨好,长期对自己的忽视,自然就会让人感到委屈、疲惫甚至愤怒。就像一个气球,把平日里的怨气一点一点藏在肚子里,总有一天会膨胀到无法坚持,稍微有一点儿外界的压力,就面临着爆炸的危险。

  我真为过去那些没必要的苦日子感到惋惜,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继续执迷下去。突然间,身体里好像充满了一种可以找到幸福的力量,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又有了满满的希望。这时,我提出取消下一次咨询,咨询师点头,并提议我们再做一次角色扮演。

  “现在你来扮演一个要求拒付咨询费的来访者,要认真地表演!”

  我试着表演了一个不想交钱的人,编出了一些家里经济紧张的理由,然后听见咨询师说:

  “好吧。既然200元对你来说真的压力太大,那这次我就不收你的咨询费了。没关系的,放心吧,本来和你的交流也很顺畅,我自己在这次咨询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我们就是互相帮助,一起成长了。”

  “作为你正在扮演的角色,他的感觉怎样?他会认为我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咨询师微笑地看着我,“如果我再去向他,或者向其他人,抱怨他不交费的行为让我多不舒服,是不是有那么一点不公平?”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没有人是猜心大师,我一直把真实的想法藏起来,然后记恨丈夫的不是,让他为我的委屈负责,真的有一些不公平。

  “你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总是希望能让身边的人高兴。但是,你选择的方法只是逃避和粉饰。其实,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对方才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只有在充分沟通之后,我们才可能得到一个让双方都没那么多怨气的结果。”

  “有一句话叫作‘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在生活中人们也是这样。我们积极沟通,了解对方持有什么态度,将会采取什么反应,然后调整自己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摸石头’,而你却一直藏在水面之下,举着一块石头,看哪里有手伸下来了,就急急忙忙把石头垫在人家的手心下面。”

  “你一定会跑得很辛苦,而努力的结果就是让对方相信这水面之下满是石头。你在埋怨对方让你如此辛苦的同时,却不知道他的处境可能比你也好不到哪里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掉到河里了。”

  “还要举着石头跑吗?”

  ……

  咨询结束,我向咨询师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我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给自己,也给身边的人,更好的生活。(朵朵)

  编者的话:

  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假自我的人”来形容类似困扰的人们。他们的共有特征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自我,喜欢讨好他人,按照想象中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生活。遇事习惯考虑“如果我这样,他会怎样;如果我那样,他又会怎样”,然后再根据自己设想中对方的反应采取行动。所以,他们经常积累大量的怨气,比如“我为了你……,而你却……”,并且经常体验到不被认可的悲伤和愤怒。

  要帮助“假自我的人”成长,就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关注自我,同时帮助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模式对人际交往的不良影响,从而获得改变的动力。

 论坛精选
·当今社会不生病、没有 ·手气杠杠滴啊!
·羊蝎子滋补锅 ·阅读小达人
·以创新与转型开启新征 ·热爱阅读小达人~读《海
·热爱阅读小达人——《 ·美的历程读后感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钢
·看小猪变形记 ·当旅游遇见9级大风沙
·今天山西太原市某小区 ·天津一日游,第五站~
·看来这姓董的背景也一 ·热爱阅读小达人
·加话#热爱阅读小达人 ·努力读书终身学习
·懂得前行 ·热爱阅读小达人活动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