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月能存1000元,按那时的房价,8年能买上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那个小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绿云”,黄海平看着那些房子童话般一天天长高,变得漂亮,他每天骑车路过那条尘土飞扬的淮河路,盘算着哪天会成为哪间房子的主人。
那是十年前,黄海平就要大学毕业了,他走去实习单位的路上,那年,那座中原城市最大的住宅小区就是“绿云”,在他的学校围墙外疯长。“好像是那时不多的在报纸上登广告卖房子的小区之一吧。”已经离开那座城市,辗转了厦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黄海平努力回忆尘封了的青葱岁月,“我想过要买一套那里的房子,可那时,我买不起。”
他从江西乡下走出,住上自己的楼房是一个十年前的奢望。“应该是800多元一平方米。”他记得那时报纸广告的房价,那是那座省城几乎最高的房价了。
十年前,万科集团的老板王石,令他的属下在中国12个城市中做房价与收入比调查,他拿到的平均值是8.4。
“我跟一个要好的同学算过,如果每月能存上1000元,按那时的房价,8年能买上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黄海平工作的头一年几乎没存上一分钱,因为他那时的月薪只有800多元,忍受不了那座省城可怜的收入,他跑到了厦门。
十年前的春天,后来的“地产界的章子怡”,那位秀得过分的SOHO中国老板潘石屹,与另两位老友从万通分家刚两年,正请了5家设计公司做方案,筹划着SOHU现代城。那时,现代城楼盘位置东大约1000米处,规划了北京的东四环。人们正憧憬着“四环梦”,北部学院路到四元桥的北四环已经通车数年,那里的房子是北京最贵的,已经是4000多元一平方米了。
5年前,黄海平在厦门买了他的第一套房子,花去了他打拼5年的积蓄,还从银行贷款50万元。“买房后,我希望每年能存下10万元。”他的储蓄梦想翻了10倍,他买入的房子价格是4000多元一平方米,比起他渴望的“绿云”,贵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