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在做着那当年看似个奇怪的SOHO现代城时,北京东三环外还是一片陈旧的老屋,几家大型工厂是那里的主人,有两个很土的名字,一个是大北窑,一个是郎家园。直到数年后,相距千米的大北窑和郎家园加上另几个北方村庄的地名被捆绑在一起,在东长安街两侧,拥有了一个绝对现代、绝代西方的名字———CBD。
又是5年后,黄海平从厦门搬到了北京,他以写书为生,以8000元一平方米的价格卖掉了厦门的房子,在北京城的郊区,买入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大宅。“相对于收入,房子的价格从来就没便宜过,但必须得买。”拥有朴素的安居才能乐业情怀的黄海平似乎终于可以安顿下来,“‘绿云’的房子一直是我想要的,直到现在。”他说,很想回到那个城市看看“绿云”。
房改,为拉动内需而启动
“买房后要花钱装修,要买家具家电,这又带动很多行业,既从投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从消费角度拉动经济增长”
黄海平收拾好行囊,准备奔赴厦门特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了一份国务院令。“我那时并不知道这些事情,房子对我来说只能是梦,除了梦还是梦。”他毕业后的那个单位曾给他提供了单身宿舍,“老同志都分有房子,都不大,四五十平方米的居多。”
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性文件的国发[1998]23号文件,以“取消福利分房而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已经讨论了多年,并在天津等城市先期试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了。那年,香港的楼价正一落千丈,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在很多学者看来,启动在风口浪尖之际的房改,实际上是朱镕基领导下的政府实施“积极拉动内需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中国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的局面。“加快住房建设,促进住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被明确为房改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