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大杂院
太玉园大体由四部分组成,分布在张采路两侧。在路西,南面部分是一期、二期,主要住着村民和早期的购房者;路西北面部分是一期的别墅群和歌特式建筑风格的三期房;路东是清一色板楼组成的四期。
其中,一期、二期组成一个独立的小区,三期、四期和别墅群都有自己的大门。别墅群和三期虽然已经卖空,但却很少能见到人,因为这里主要是投资者的地盘。2001年,一栋别墅是70多万,现在要卖到180多万,而且还要一次性付清。四期是2007年开发的,正在热卖,买主主要是投资者以及一些因经济拮据买不起更贵房子的人。
一、二期是人最多也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处处是村民和城里人混居的典型景象。村民家的大黄狗,正撇着腿对着城里搬来邻居家新汽车的轱辘撒尿;而一个刚打完网球的时尚年轻人拿着球拍,从容地掠过村民摆在楼门口的“白菜阵”。
很多住在一楼的农户也不甘寂寞地做起了生意,有卖牛羊肉的、有开小卖铺的、有开洗衣店的,但最多的是房屋中介。这些中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屋中介,它们多由三五个村民合伙而成,卖的主要是太玉园自己的房子。不像正规中介那样繁琐地在电脑上查房源,他们就是在门口贴条告诉你哪栋楼啥房子多少钱,看好了就领你见房主,成交后挣取2.5%的佣金。这些中介经营的业务也很多元化,除了卖房子还兼经营复印、公用电话等营生。
太玉园的保安也很大度,从来不盘问进入小区的人,即使是推着三轮收破烂的也不管,因为他很难区分是收废品的还是村民往自己家里运白菜,所以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免产生不快。
太玉园是个包容的世界:有富翁、有农民;有工人、有白领;有投机者、有守财奴,他们互不相干、很少交流,却保持着默许的和谐。“工、农、商、学”,把太玉园装扮成了一个十分绚丽的大杂院,他们都是这里的主人但又都不是。
开放与封闭对峙
太玉园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开放是说她吸纳了各种人群在此居住或置业,封闭是太玉园所在地张家湾村领导从不接受包括《财富时报》在内的任何媒体采访,对小区建设从不大肆宣传。
其实不只张家湾村领导低调,太玉园投资商北京成龙集团一直也很低调。盖了400个足球场大小的“欧洲城”开发商,资讯发达的今天你很难在互联网上及有关档案中查到任何资料。传说成龙集团可能来自遥远的福建,其他都不详。
现在的张家湾村十分像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委会十多层高的办公大楼壮观气派,村里领导几乎人人有车,个别领导已经坐上了奔驰,村民开始遛狗跳舞还拿工资。这都缘于太玉园的开发和建设,但这也是张家湾村最大的隐患。
太玉园是中国典型小产权房小区,也就是说房子是自己盖的,但下面的土地是没有经过国家许可的。由于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许可,这样的房子就无法上市交易,如想卖只能私下里进行,但按国家规定这样的房屋买卖是不受国家任何保护的。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的规定,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2007年随着中国对土地政策的收紧,对小产权房查处力度更大,北京、济南等一些地区还强行拆除了一些小产权房。2007年,国土资源部再次重申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小产权房。国家的不鼓励不保护,也导致了小产权房纠纷案件的增加。2007年,发生在通州宋庄“画家村”的农民状告画家案,就是小产权房纠纷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