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测,未来5至10年,我国汽车生产量将增长一倍,汽车能源产量只能增长50%。2003年我国汽车单车年耗能2.5吨,比美国的1.9吨、德国的1.2吨、日本的1.07吨分别高出31.6%、108.3%、133.6%。如果不在改进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做出努力,我国石油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不仅影响全社会能源供应,还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中国自身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攀升。
海关总署1月11日公布,2007年全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1.968亿吨。从开始进口到进口量达到1亿吨,中国用了11年时间;从进口1亿吨到逼近2亿吨,却只用了3年时间。在进口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石油安全及其带来的经济风险。中国的石油进口步伐,正以“超速度”向第一大国冲刺。
中国目前已成石油消费绝对水平第二大国,增量水平第一大国。业内专家普遍预测,如此快速度的石油进口还远没有到尽头。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将超过2.1至2.5亿吨, 进口依赖度达到51%至55%。而我国人均石油资源量和人均产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3%和21.4%,我国是一个人均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能源紧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与能源紧缺相对应的却是,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屡创新高和车市消费中大排量车十分火热。根据有关数据:2007年,排量小于1.3L的车型共销售73.0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1.60%,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降了3.7%。而排量小于1.0L的车型,仅销售25.17万辆,同比下降30.9%。
而来自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的分析数据表明,2007年进口汽车增幅大于国产车,并且其中大排量车所占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大于2.5L排量的车型所占比例接近70%,尤其是进口豪华品牌,大排量车更是占据主流。
随着我国汽车燃油消费的增长,不仅从战略上增加了我国整体的国家安全成本,而且使汽车工业对国际油价波动日益敏感。高昂的油价成为当今汽车消费者购车时主要考虑因素之一。石油安全保障与石油价格,对汽车工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除此之外,从中长期看,中国汽车工业还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在原材料中,中国资源供应紧张(例如铁矿石)的种类,约束会日趋严峻。2008年铁矿石涨价幅度高达65%。钢铁产品也随之持续涨价,导致汽车企业成本持续上升。因此,节能环保成为今年“两会”上汽车界委员和代表们名副其实的“一号提案”。
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根据2004年有关数据,全国汽车污染物呈增加趋势,其中碳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已经分别达到836.1万吨、3639.8万吨和549.2万吨。
除了总量,我国的汽车单车排放量也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由于交通堵塞,导致汽车燃油消耗比正常时高12%,车速越慢,油耗越高,污染越严重。据有关研究,当汽车的时速从40公里降到10公里,燃料消耗量增加一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2至4倍。
据估计,北京市非取暖季节大气污染的一半和冬季取暖季节大气污染的1/3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就全年平均来讲,北京市区大气污染中39.1%的一氧化碳、74.8%的碳氢化合物和46.2%的氮氧化合物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
汽车排放的NOX和挥发物,还使城市光化学污染日益严重。在北京、南宁、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排放的颗粒物,在城市颗粒物排放中占20%至30%左右。按照目前排放水平测算,到2010年大中城市的汽车污染综合分担率将上升到79%左右,环境对汽车工业的制约将更加严峻。另外,汽车噪声达不到国家标准,车路矛盾还增加了噪声污染,据统计,部分城市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的75%。
目前全球拥有8亿多辆汽车,因汽车汽油和柴油燃烧排出的废气,已让整个地球不堪重负,而汽车的数量每年还在以5000万辆以上的速度增加。尽管各个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但汽车燃烧液体油料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仍旧不可避免。
近100年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的一大祸患。由此引发的冰川融化、水位上涨、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汽车尾气也被众多专家认为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
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洛杉矶就开始出现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仅1950至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自此,汽车尾气污染就一直是西方国家头疼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