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修 练
——老年书法学习要诀
王宁远
学习书法,门道很多,对老年朋友及初学者而言,学书的法则,修文化素养,练书写功力,是重要的三妙诀。
一、学。学书的法则。
欧阳中石先生说:“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我以为很有道理。有的人学写字很刻苦,天天写,但多年了进步并不大。有的人学书法时间不长,却有明显进步。问题就在于对这个学字的态度不同,关键是得不得法。为什么叫“书法”?因为“书法有法”。就是说书法有规矩、有法则,书写有方法、有技巧。而规矩、法则是带有强制性的,是必须遵守的,书写的方法、技巧是要效法前人的。所以,书法要学,学书法的法,认识、理解、掌握了书之法则,并能遵守、效法,才能学好书法。
怎么学呢?向传统学,临帖。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是传统的艺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无数先贤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备的书写方法,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程式化。学习书法,首要的就是学习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这些完整的理论和完备的书写方法。
向传统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坚持临帖。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法帖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贵宝库,书法的所有学向在古代的名碑名帖中都能找到。历代大书法家,包括近代的书法名家,无一不是在临摹前人的传统方面,铁砚磨穿,坚持不懈走过来的,有的甚至坚持毕生,成名后仍然临摹不辍。比如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他一直坚持到晚年,一天临摹,一天创作,雷打不动。王铎之所以成为王铎,因为他特别知道临帖的重要,须臾不敢离开。他留下的作品,几乎一半是临帖的。近代的林散之,现代的启功等,都是从临帖入道,并一直坚持到中晚年。所以,临帖对学习书法是非常重要的。要问学习书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捷径?有,这就是临帖。
现在,也有人不主张临帖,特别是个别所谓名人,说他就是不临帖。其实,这是对写字的轻薄,是对书法技术指数和文化深度的否定,是一些稍有点来头的人的狂野嚣张。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老年书法爱好者和初学者,一定不要受这种论调的影响。书法有法,不是拿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就是书法,你不临帖,就入不了书法这个道,就写不好字。就是你已经把字写得不错了,也不能停止临帖,否则,你觉得自己写得不错了,就按你那一套写,要不就是十几年字还是那个样子,要不就是很熟了,随心所欲,由熟变俗。不少社会名人,不少书坛红人,现在销声匿迹了,就是很好的教训。
临帖的目的就是学习掌握书法的法。书法的法内容十分丰富,也很深奥,历代书家一直在不断的研究探讨,我这里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些普通常识和概念作一些简要介绍。书法的法,主要指章法、字法、笔法和墨法。章法,就是作品的谋篇、布局,总体阵势的设计。主要讲行与行、字与字,题款、钤章等的关系。字法,也叫结体,即字的形态、间架结构。为了使不同形态、不同笔画的字,因点画的合理摆布,使其生动美观、好看,前人总结了不少方法。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等,主要是讲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笔画的排叠、避让、穿插、相应、相背等。笔法,在书法技法中被称为是头等重要的,而且“千古不易”,没有笔法,便不成书法。笔法决定线条的形态和质量。笔法主要指执笔和运笔之法,或称执笔、运腕、用笔之法。执笔一般讲有八法,常用的为五指执笔法(厭、押、钩、格、抵)。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的习惯执笔法。运笔有纵横两方面的动作。纵的方面主要有提按;横的方面主要有行、挫等。行笔又有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园笔等。 孙过庭用“执、使、转、用”四个字概括了笔法和结字的全部内容,我们平常用“提、按、顿、挫”来说明运笔之法。前人总结的“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和运笔动作(抡笔、提笔、顿笔、驻笔、蹲笔、挫笔、衄笔)等,都值得我们熟记熟练,掌握运用。墨法,主要指墨色的浓、淡、枯、湿、润、燥。临帖就是要从古人的传世碑帖中学习这些基本的规矩和技法。
怎么临帖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帖。临帖首先要选帖。中国书法有几千年历史,名家辈出,名帖繁多。就书体而言,有甲骨文、大小篆、隶、楷、行、草;就流派而言,有钟、张、二王,有欧、颜、柳、赵,有宋四大家苏、黄、米、蔡,有明中的吴中三子祝、文、王,明末四家邢、张、米、董,有前清的王铎、傅山,后清的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更有近现代诸家;就法帖形式而言,有碑迹、墨迹、作品集等,不一而足。人的心性、学识、修养、审美观等不同,书法风格各异,即使是同一部帖、同一个人的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自己临什么帖,学什么字,要有理性的选择。选帖的前提是选古代的名碑名帖,选帖的原则可以有以下几点:
1、选自己喜欢的、和自己的书路接近的帖。艺术是一种爱好,你必须喜欢它。每个人的书路、笔性和爱好不同。中国书法的书体繁多,书写风格十分丰富,而且差异较大,有的雄健厚重,有的清俊飘逸,有的瘦劲,有的宽绰,有的秀美,有的朴拙……。自己是什么风格,喜欢那种书体、那个流派,就选择那个方面的帖。
2、先从基础入手。基础是什么?我认为是楷书。就是说要从楷书入手,然后再学其它。学楷书主要是掌握字的结体和用笔。不同书体,不同书写风格,主要是结体和用笔不同。楷书结构严谨,工整平稳,从楷书入手,先较准确的掌握汉字结构,掌握运笔的方法,把字写好、写规范,这是基础,是基本功。
3、从法规严谨、书写规范的帖入手。无论那种书体,开始学都要选法度严谨、书写规范、风格稳健,工整平和的碑帖,不要一上来就写得很狂放,个性很突出。孙过庭在《书谱》中写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项穆说:“学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则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与欹,如耳目口鼻开阔长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版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村汉、胡行乱语,颠扑丑陋矣。这些都告诫我们,学习书法,特别是初学,要从工正平稳、法度严谨开始。现在书坛有所谓“流行风”、“现代书法”、“新流派”,主张“创新”,张扬个性,故意造作,丑怪百出。这个不要学,这只是一种书法现象,是一种探索性的创作方法,不是真正的书法流派。有些同志受时风影响,追风逐人,招三暮四,是学不好书法的。按照从严谨、规范入手的原则,楷书主要是唐楷和魏碑。欧、柳、颜、赵、褚都行,《张孟龙碑》、《张黑女墓志》等都很好。行书好帖很多,很多人都先从怀仁集字《圣教序》入手,再写别的。赵孟頫的《绝交书》、陆柬之的《文赋》、文徵明的《千字文》等都很好。不要一下子就黄庭坚、米芾。草书可先以智永《千字文》打基础,继之下功夫临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不要一下子就是张旭、王铎和傅山。隶书如《曹全碑》,《乙英碑》、《礼器碑》、《张迁碑》都很好,不要一开始就临《石门颂》。篆书当然是先小篆再大篆。总之,要先打好工稳的基础,否则,一开始就写个性强的,不会走,就想跑,是必然要摔跟头的。
总之,从你的兴趣爱好出发,从工稳的楷书入手,从严谨规范的碑帖入手,这是学习书法选帖的基本原则。
(二)读帖。读帖是临帖的第一个环节,而且是能否临好帖的重要环节。不能拿来一种帖就照着划,也不能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就临,而是要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琢磨、分析、对比,把握它的基本特点。读帖读什么呢?
首先,读内容。对所临的帖要了解它的内容,能准确通顺地读,字数少的帖和长帖中的名句名段最好能背诵。这样做,一是便于在通临或背临时能调动你的感情,不至于用临《韭花帖》的情感去临《丧乱帖》。二是避免写错字,特别是行草和草书帖,很多字的写法很相近,不懂内容,很容易写错字。
其次,读章法。就是帖入眼时的总体感觉。主要看全篇的气势、风格,字、行的布局,包括正斜、大小、疏密,墨的浓淡,题款、钤印等。
第三,读字法。临帖主要是临字,所以,字法是读帖的重点。首先是字形、结构。有的书家结字较紧密,有的则较开张。字形有方、扁、长之分,字势有平正、欹斜之别,有的左低右高,有的左高右低。这些特点,都要认真观察并掌握。其次是点画、线条。一是看每个字点画线条的形状,即长短、粗细、方园、虚实。二是看这些点画线条是如何组织搭配、如何交叉连贯的,即笔顺。三是看人家如何起笔、运笔、收笔,如何转折的,即笔的提按使转。通过这三方面的细致观察、分析,掌握其字形、笔画的特点。
读帖一是要仔细看,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的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甚至要用放大镜看。二是要反复看,经常看,临前看,临完了过一段时间再看,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就把所临的帖放在身边,随时看,每看一次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三是要善于与不同的帖对比分析,从相同相异处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三)临帖。临帖要由笨至活,由生到熟,循序渐进。
第一步,对临,也叫实临。即对照原帖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老老实实地照着写,不变形,不走样,不参杂个人的书写习惯和笔意。首先临单个字,即逐字突破。在认真读这个字,基本掌握其特点后,先一笔一画对照着帖写,写几遍后,在脑子里逐渐形成印象,再一气呵成,然后再对照原帖看那里写得不对,再写,再看,直到把这个字基本写熟练。行、草书中一笔连写的几个字,要当作一个字临写,一气呵成。其次,一行一行、一段一段临写,最后通篇临写,即通临。分段临写和通临,不仅要注意结字和用笔,还要注意字与字的关系及墨色的变化。通临最好按照原帖的布局,力求临写效果和原帖一样。
第二步,精临、背临和意临。精临是对帖中自己认为好又有代表性的字、点画或偏旁部首,进行模仿、反复练习,总结归纳,以便于掌握该帖或该书家的结字特点及用笔方法。背临是在对临比较熟练的基础上,抛开原帖,凭记忆书写。背临很重要,它可以促使你加深印象,强记帖的特点。一些书家有代表性的字、短篇作品或长篇中的名句名段,要练习背临。精临、背临很重要。有时可能几天或一段时间就临几个字或几段,以掌握该帖或该书家的书写风格和特点。切忌泛泛的抄帖。意临是可以参入个人笔意的临写,是临帖的高一个层次。初学者以对临、精临和背临为主。
(四)临帖应注意的问题。
1、临帖一定要追求像。孙过庭《书谱》讲:“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不像,学不到真髓。像可逐步来,由相近、相似到真像。像有形像和神像,初学者先要追求形像。神像是一种境界,是较高的追求。为了像,就要下功夫对帖多读、多临,作到“手熟为能”。同时,临帖可由小到大,最好先和原帖一样大小,熟练了再逐步放大。另外,对不同的帖,要选用适当的书写工具和材料。
2、专精一体,博观诸家。在确定自己的书路,选定一种字体后,一定要抱住一家的字帖或某家的一部字帖专临、精临,“穷微测妙”,形成自己的风格基础。不可见异思迁,朝作夕辍。但在专精一体的同时,要博观古今诸家碑帖,宽眼界,长见识,汲取诸家之长,以丰富自己的风格和技法。
3、要进得去出得来。临帖有个入帖出帖的问题。入帖要抛开自我,做到完全以帖的结体、运笔为转移,不加入个人意志。初学者重在入帖,入进去才能掌握其特点,学到真髓。出帖则是要能熟练地运用临帖学到的知识和技法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己所追求的风格。入帖是过程、出帖才是目的。要注意的是,在出帖创作时,要在总体上把握和运用所学帖的特点和风格,不能把帖中的字生搬硬套,即使是集字创作,也要注意所选用的字能和上下左右的字衔接起来,做到整体和谐,气势贯通。
4、临帖学字要有一个好心态。要排除浮躁和世俗的功利心理,心平气和,情神专注。要能耐得寂寞,持之一恒,勤学苦练。要有自信心,坚韧不拔。
以上主要讲临帖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及临帖的有关问题,这是学习书法之法最基本的途径。另外,还有学习书法的多种渠道和形式可以利用,如上书法学校,上书法培训班,听书法讲座,看书法展览,上书法网,订阅书法报刊,参加社会书法活动等,这些对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等都很有好处。
总之,书法是要学的,学书之法则。学习传统,临摹古代名碑帖,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途径,是正道。
二、修。修文化素养。
1、书法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
书法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中国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书法的核心。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不仅仅是技术和线条的艺术,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离开了文化的概念,书法将失去它耀眼的光辉。
首先,书法的书写对象是汉字,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的起源和变迁本身就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次,书法的书写对象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古诗、词、曲、赋,经典名著、名联、名句。即使古人的尺牍手札,也多是表情达性之作。所以有“书为心声”、“诗书画是一个整体”之说。“诗是内容,书是形式,其文是魂,其书为体”。“诗言志,歌咏情”。诗歌的境界表达的是人生,书法的境界表达的也是人生。所以,书法家在书写作品时,对他的书写内容是有慎重选择的。同时,我们从一幅作品的内容也可以悟出作者的追求和情趣。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罗扬说:“好的书法,它必须有文字的联想,诗的意境,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体式的完美”。他们的话是很值得我们体会的。被誉为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很好的例证。它文情深厚,悲喜交集,将自然之美韵、高士之雅情、人生之感慨、魏晋之风度,全用笔墨神采表达出来,天真自然,挥洒淋漓,动人心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名作,无一不是文情并茂,笔墨生动,自然天成,引人入胜。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书法是很难上得去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为什么皆为文人。
这并不是说不是文人就不能成为书法家,有的老同志也会说“我学书法并不是想当书法家”。我所强调的是书法不单纯是线条的艺术,它是一种文化艺术。不是文人,或者你不想当书法家,但你只要学习书法,想有所进步,把字写得好一些,那你就必须知道书法离不开文化,书法不仅仅是练笔墨功夫就可以的。所以,在所有的书法教课书、讲座、文章中大都要讲到字外功,这个字外功主要就是指文化素养,包括文学、美学、哲学、阅历等的修养和人品修养。
2、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
提高文化素养要长期积累,途径也很多,最重要的是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习书和习文是一个道理。
对老年学书者而言,因文化基础不同,身体条件各异,可因己致宜,量力而行,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保持清醒头脑,与时俱进的同时,可选读以下几方面的书。
(1)书法知识类。
首先,需要有一部好字典,帮你识文断字。汉字中一字多意,一字多体(异体字),一意多字的情况较多,在书法作品中经常能遇到,好字典可以帮助你。
其次,书法教学(或普及)类丛书,从中可以学一点文字起源与字形演变的知识,可以学一些书法基础知识和书法基本概念,如章法、字法、笔法、墨法等书法技法,书体、书体演变等书法知识。
第三,书论。这方面的著作及文章很多,不做理论研究者,不必下很大功夫。但书法史,书法流派,历代书法名家、名帖,有关书法的基本理论,还是要懂一些的。如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最卓越的著作。他提出了“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看法,认为“质”与“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既明确的指出了真、草二体书法本质的差别所在,又表明了书法创作中的关键技巧“使转”和两个对立的范畴“形质”与“情性”。他的“五乘五合”论把书法创作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精避的论述。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把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几个阶段作了真实而又辨证的描述。他又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表明了书法创作的基本准则和最高境界。即合于规矩,超越前人。要能变通法则而不违反法则。当初学之时,自应循规蹈矩,力求合乎程式,及其既久,熟能生巧,则应融会贯通。等等。如此精辟的论述,对于我们学习书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类似的著作和论述,从古到今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读一二。
(2)文学艺术类。
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献浩若烟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读。读这类书,一是学习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操守,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二是学习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艺术境界和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老年朋友配合书法学习可读一些诗、词、曲、赋、文等古典文学典籍和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读诗,可以使你渐入佳境。书法讲究神韵,讲究空灵,这些可以在诗中得到体会。如王维的五绝《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诗人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的诗,短短二十个字,极富诗情画意,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特别是作者以夕阳和人声来衬托深山老林的幽、静、空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读这样的诗,可以脱出世俗纷忧的生活,净化和陶冶心灵。清新的语言,自然生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光、声反衬幽、静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书法创作是一种抒情,从这首诗,我们在书法创作的心态、意境和表现手法上,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审美观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和表现手法的例子,其它不同内容和风格的作品,都会给我们不同的启示。书法作品是艺术作品,它应当具有正气、文气、静气,这三气只有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和人品修养才能得到。
三、练。练书写功力。
学习书法不仅要学书法的法,修文化素养,还要练书写的功力。欧阳中石先生说“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我理解指的是不学其法,不修素养,以自己的习惯和性趣任笔为体的瞎练。这样,不入道,不仅练不好,甚至会越练毛病越深,积坏习越多。书法是讲究功力的,功力必须苦练。
书法功力包含很多内容,就老年朋友和初学者而言,起码要练好以下几方面的功力。
1、眼力。即观察力。
同样是临帖,有的人临得就比较像,有的就临不像,甚至差得很远,这首先是眼力的差别。临帖要临得像,首先要能看得准。如书法中的字与行的布局关系,你得看准每行的走势和行与行的距离变化;各行中每个字的大小和正斜的变化,大小是怎样一个比例,欹侧是什么方向,角度有多大;每个字与周围字的错落关系等。再如字法,字形的方、园、扁、长、正、斜,各部分大小、高低、揖让等的结构关系;笔画的形状姿态,起、行、收、转的关系,粗、细、方、园的变化,笔道的走势和之间的衔接等,都要仔细观察。看得准是能否临得准的前提。
眼力要训练,读帖就是训练眼力的好途径。训练眼力,一是读帖要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二是要有对比,从差别中找特点。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就各有特点,如“兰”字的写法就各不一样,通过对比,才可以看出差别。三是要多看,反复看,经常看。会看,多看就能提高观察力。
眼力的好坏,不仅是要看得准,还有一个审美能力的问题。而审美能力又涉及到审美观和美的标准等,这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这里所讲的眼力,首先是要能看得准。
2、手力。即控笔能力。
临帖不像的第二原因是手的控笔能力差,看准了,但写不准,笔不听指挥。一是写不出帖上那样的形状,二是笔道软弱无力,扭扭巴巴。控笔能力主要体现于臂力、腕力、指力的运用及运笔的技巧,就是手的功夫。
练手力,首先要得法。所谓得法就是要符合书写执笔、运笔的方法,不是力量大就算有力。一般写字是心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笔尖体现在纸上的,要按照运笔的规律去发力。规律就是前面讲到的执、使、转。冯亦吾先生讲执笔在得力,使笔在得法,转笔在于园通流畅。所谓执笔在得力,就是执笔的高低、握笔的松紧等,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不同书体的要求来选定,以得心应手为宜。所谓使笔得法,主要是在纵横牵掣四个字上下功夫,即纵向有提按,横行有牵掣。即无论横、竖、撇、捺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的动作,而行笔要有克服阻力的感觉,不能轻轻划过。所谓转笔在于园通流畅,主要指字画的转折钩挑处的用笔要园转,不露锋芒。转笔有用运指法的,有用转腕法的,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体会选用。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看来,转折处是用笔的要着,练习手力,绝不可在转折处轻易划过。
练手力,在得法的情况下,就是要坚持长期锻炼,去细心体会,细心感觉。并且要练悬腕,写较大的字时,手臂、手腕悬起来,才有较大的运笔空间,才能灵活运笔。只要方法正确,且能长期坚持练习,控笔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临帖的过程,就是锻炼模仿能力,提高控笔能力的过程。
3、心力。即悟性。
人们对某人学习某种技能学得快,往往说其悟性好。学书法也是如此。悟性就是人们对事物分析理解的能力。分析理解离不开思考。所以,可以说悟性好就是善于动脑筋,会用心。学习书法也一样,要多用心,勤思考。执笔、运笔、用墨要反复实践,细心体会,摸索其技巧;读帖、临帖、观展、读书要认真、仔细,多问为什么,多侧面想一想,有所启发和感悟,总结其特点和规律,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如学某一种书体或某一家的风格,一定要通过你的观察和分析,准确的把它的特点总结出来,不能仅停留于照猫画虎。又如看书展,首先看这次展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新意,再就要仔细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好作品,或者个别写得好、有新意的字,或某个偏傍某种笔画好的写法,觉得好就仔细看,用笔描下来,然后再多想想,梳理几个观点,就是这次观展的心得。哪怕是一幅作品,一个字,只要你认真学习了,就会有收获。听课、听讲座也是如此,认真听,善于思考就能听出意思,学到知识。否则就觉得淡而无味,一无所获。学什么都一样,最 忌看时浮光掠影,听时如风过耳,作时草草了事。书法的悟性除了天分之外,主要就是用心,多动脑筋,勤思考,善分析,会总结。
4、胆力。即表现力。
上面讲的锻炼眼力、手力、心力,侧重于学。而学的目的是为了创作,为了形成表现自我的书写风格。许多老同志和初学者,有的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创作,或者在人前写字就心慌手颤;有的则不敢出帖,形不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缺乏胆量,缺乏自我表现的能力,这也需要锻炼。
锻炼表现力,首先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好,而且要对自己选择的书体和书家风格充满信心,敢于坚持。要积极参加一些书法活动,敢于写,勇于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评论,向人请教,虚心听取各种有益的建议而又不受时风的影响。其次要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创新要在传统功力的基础上。一是专攻一家。比如楷书,你专攻颜体,以《多宝塔》为基础,以《勤礼碑》为重点,博览颜楷的其他法帖,如《东方画赞》、《大唐中兴颂》等,向颜楷的精深处进攻,攻出自己的颜楷风格。二是博取。同一书体可博取多家之长。如颜楷可吸收欧、柳、赵的特点,行书可苏、黄、米、兼蓄。不同书体之间也可以交叉。如草书取法楷书,“以真为草”,楷书取法行书,“以行为真”。或楷书中有隶意,隶书中有篆意等。总之,要在虚心学习传统,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自己的风格,敢于表现自我。
需要强调的是,练功力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长期性是书法功力的基本特点。书法是慢功。有人说“四十年书法三十年画”。传说王羲之为研究“八法”专攻一个“永”字,就花费了十五年时间。这就说明,功夫就是时间。“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习书法需要有恒心、耐心,舍得投入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有些老年朋友,学习书法两三年就想达到很高的境界,或者总想有人告诉他两三年就能把书法学好的捷径,否则就灰心丧气。原因之一就是把书法功力看得太简单,对书法练功的长期性、渐进性估计不足。练习书法功力,不仅要长期坚持,还要勤奋,天天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许多老年朋友应该说都有投入时间练功的条件,一是大部分老年同志生活安定,杂事较少,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二是从退休算起,还有二、三十年可支配的充足时间。有志于书法的老年朋友,应该树雄心、合理安排时间,抓紧基本功训练,书法水平必定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精力的投入,主要是专心,即常说的“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学习书法,就要专心书法,不事或少事其他。古圣贤习书的趣事很多。钟繇“入寝练字,指戳被穿”,王羲之“临池学习,池水尽墨”,欧阳询“驻马观碑,三日而返”。这些人入痴入迷的苦学精神和专注程度,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认真学习。有的老年朋友,兴趣很多,既学书法、篆刻,又学中西绘画,又学诗词、古文,今天来这里上课,明天去那里听讲座,忙得不亦乐乎。如果说就是为了多了解一些艺术门类,乐乎乐乎,那就另当别论。但要精于一门,有所造诣,这样是不可取的。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过于分散,恐怕会一事无成。单就书法而言,历代名家也多是以一种书体成名。当今书坛,介绍书家或自我介绍,往往是临遍诸体,从师多人,真、草、隶、篆样样精通。我看大多有自我标榜、哗众取宠之意。老年朋友还是以专精一体,博取众长为好。
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学书之道,学习并遵循中国书法基本的规矩和法度,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文化素质和人品的修养,苦练基本功,善于创新,老年朋友在有生之年,在书法领域,一定能够取得可喜的成就,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获得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丰富老年生活、身心健康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