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京辉
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掌握心理护理知识,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知识的宣教,可提高社区人群在生活中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患者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心理治疗应贯穿在护理全过程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其语言和行为;能影响和改变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行为,提高患者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急性患者是指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意识到对急性患者也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急状态。此时,如果进行心理护理,就会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急性患者焦虑、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患者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急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病突然恶化的患者易产生频死感,恐惧、悲伤、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年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也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有针对地做好心理护理。
急性病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此时,医护人员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耐心地询问,悉心而又体贴的关怀,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2、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有是对患者心照不宣的支持、鼓励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患者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做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对急性病患者,无论雨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患者一开始大都存在侥幸心理,既不承认自己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的角色;一旦确诊,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朝夕之间就把疾病治愈。这时,他们对自己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刨根问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惯得慢性病患者只好无奈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事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出现。有些患者,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人格特性也往往发生变化。变得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他们过分关注机体的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候还会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患者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相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如患者出现疼痛、发热等不适时,情绪会发生变化,此时,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慢性病患者每天都要做治疗,这常常会引起患者焦虑,所以技术娴熟的护士就会取得患者的信任;饮食方面,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等;另外,慢性病患者空闲时间较多,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让患者听音乐、绘画、看电视等,活跃生活;对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信心的患者,更应多安慰、多鼓励;对生命垂危的患者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使患者生理上舒服,心理上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三、患者手术前、术后的心理与心里护理
1、患者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主要是对手术害怕和担心,患者一入院就盼手术,一旦安排手术又会出现紧张,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四肢发凉、发抖等,有的甚至会出现病理心理活动,有的不得不改期手术。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还易于引起并发症。所以,
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此时作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病人,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以免产生消极暗示。患者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的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2、患者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四、传染科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被确诊为患传染性疾病后,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这在病人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
传染科病人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病人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许多传染科病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别人卑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少人还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这种愤懑情绪的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
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病人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搜集与己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理和效果。根据病人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甚至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病人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传染科病人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病人的顾虑和猜疑。
五、危重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大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愤怒期 度过了否认期,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
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3、妥协期 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抑郁期 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
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5、接受期 这是垂危病人的最后阶段。病人心里十分平静,对死亡已充分准备。也在的临终前因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
协助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 、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是情操高尚的表现。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身旁的人,要帮助病人整容,用生理盐水擦拭眼睛、鼻孔和面部的污迹。病人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的器官。故不可议论不利病人心情的话,不可耳语。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就由护士代替其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六、老年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心理应激能力差,多数老年人表现有孤独、自卑、空虚、失落、失眠、易怒、反应迟钝、情绪反复等症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治疗,可减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如:老年男性突出的症状是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老年女性突出的症状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
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预防和加快老年性疾病康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对悲观忧郁的老人,在理解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打太极拳、下棋、练剑等),保持乐观的心情;对脾气急躁的老人,应冷静对待、耐心倾听、择时择机予以解释;多给予安慰和引导等。通过和老年人进行有效沟通,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引导、调整、改善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无疑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