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汽车质量变化的感受,安成焕也比任何人都体会深刻。来中国初期,看到自行车和人一起挤在出租车上,他感觉出租车在这里只是个交通工具。而现在,汽车行业对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噪声和耐久性都十分重视,出租车和公交车已经“跟韩国没有什么两样”。
他经常猜想再过15年,中国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以外国品牌为主,到时会不会是中国品牌占了市场的大部分。”
从100%到80%
2002年,现代汽车进入中国。一度随汉拿集团退出中国市场的万都公司,此时又“二进宫”,很快成为现代车系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为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提供制动、转向、减震等底盘部件。
万都的产品包括汽车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作为其中国掌门人,从重新进入中国的那天起,安成焕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配套业务延伸到韩系车以外的品牌中去。
当时,提起韩国的汽车和零部件在中国,中国企业一度是又羡又恨。
韩国汽车同日本汽车产业一样,所走的路径是政府主导,从模仿到自主,零部件配套体系则是“塔式、逐级分工”。有一段时间,中国汽车产业曾经发愤要学习日韩模式。
然而,韩国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将自己原来国内的配套体系悉数带进了中国。韩国汽车的配套体系门槛很高,这使得一直希望能成为其供应商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们大失所望。
随着中国汽车零部件水平的提高,以及韩国在中国的战略变化,一部分韩国供应商被更先进的中国零部件厂商所取代。然而,万都由于产品技术和质量方面的优势,其配套地位一直很稳固,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令人羡慕的韩国配套供应商。
人家想进来,安成焕却想出去。他心里一直有个隐忧:万都在中国的客户100%是韩国两家汽车厂商,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便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降临到安成焕面前。
2003年的上海车展期间,上海通用的市场人员找到了万都展台上。双方一番交流后,都感觉很好,来人也把他们的希望告诉了安成焕:7个月之内,将凯悦的减震模块开发出来。
原来,上海通用在开发这个模块时遇到了麻烦,情急之下才找到万都。虽然时间十分紧张,但万都还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开发任务,令上海通用刮目相看,也使其对万都的开发能力、技术水平以及质量、价格有了信心。双方从此开始合作,在后来的乐风、锦程项目中,万都都中了标,上海通用别克的下一款新车型也选用了万都的制动前钳。
经过安成焕的不懈努力,万都终于跳出了单一为韩系车配套的结构,将用户扩大到包括上海通用、奇瑞、长安、哈飞、上汽集团、吉利等。现在,万都的客户中,北京现代的份额只剩50%左右,30%是东风悦达起亚,20%左右是上海通用。
虽然只减少了20%,但安成焕已经很满意。他知道,走出这艰难的第一步后,迈出下一步是迟早的事。
15年间,安成焕的职位,一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万都的变化而变化:从万都重工业北京代表处代表,到(株)万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再到万都北京贸易公司总经理、万都北京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直到目前的(株)万都中国区营业总裁。
他的业绩,也伴随着职位的变化而变化:刚到中国时,万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目前在全球28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中国市场为3.5亿美元,占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