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京西园三区
要是韩国人都走了的话,中国人也难挣钱啊
李明哲开的店,叫“豚玛露”,在望京西园三区和四区之间,临大街,店在二楼。“豚”为小猪,“玛露”在韩语里是“地板”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坐在地板上吃小猪肉”。
“豚玛露”是家地道的韩式餐厅,客人进门后,脱鞋上地台,席地而坐用餐。卖的是韩式火锅,还有肘子、包肉、酱汤。这里从服务员到厨师,都是中国人,除了老板李明哲。他来北京已经13年了,先是在北京联合大学读烹饪系,现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念研究生,读旅游企业管理。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回店里,在菜味上把关。
2002年,李明哲在北京饭店贵宾楼实习时,遇见了他的中国太太。俩人同在这家饭店实习,一个在餐厅,一个在厨房。现在儿子都5岁了。“孩子慢慢长大了,我得有个稳定的收入,而且我也想边干边学,做跟自己专业有关的事。更主要的是,我对北京奥运会,抱了太大希望。”2008年5月,李明哲开起了“豚玛露”。
“豚玛露”的前身,也是家韩餐馆,由一个朝鲜族人开的,卖脊骨土豆汤,因为不对韩国人的口味,生意一直不好。但李明哲很有信心,来中国前,他在首尔一家五星级饭店的餐厅干了7年。
他在北京劲松、五道口、北苑等地儿住过,开店选址,他还是选在望京。“我仔细考察过,望京西园三区和四区,是韩国人最集中的地方。所以,我的‘豚玛露’选在了三区和四区之间,又靠马路,人流量大。”当时是奥运会前,正是房租最贵的时候,店的转让费就有40万元,加上简单装修、做广告、交房租押金等,李明哲花了差不多60万元。
“朋友都说我,成本太高了。但是,我对奥运会期望更高。”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都给李明哲留下深刻印象。他说,那像是整个国家的转折点,不光是生活环境,人的文明素质改变了,餐饮旅游业,也一下蹦上了个新台阶。“饭馆很火暴,世界杯的时候,进一个球,餐厅就免费送一桌客人一瓶酒,真热闹。”
结果,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餐厅的客人,反而比以前还少。过了奥运会,韩国人多了,生意又慢慢好起来。火的时候,晚上全满,后来的人要在门口等着。整个二楼一共四家餐厅,家家生意都好,到了晚上,吵吵闹闹的。
然而好日子太短暂。现在,“豚玛露”对门的餐厅,黑着灯,锁着门,已经倒闭。隔壁两家虽在营业,但是个个赔钱。
“对门那家是烤五花肉的,关门了。左边这家卖炒年糕,右边卖烤肉,生意都不好,亏损经营。卖烤肉这家,一个月房租就要6万,早就受不了了。想转让,但没人敢接。”
李明哲最大的压力就是每个月的房租。“太贵了,一个月3万块。虽然房东主动降价,一个季度8万块,但现在生意太差,所以,还是很贵,压力很大。”
作为一个正念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李明哲很喜欢搞调研,自己设计问卷,实地踏查,到处走访。他很关注望京的房租问题,觉得很复杂。“我们很少能跟房子主人签合同。有一手房东、二手房东,中间还有中介公司,房子转一次两次,租金就被抬起来了。”他希望能有人管理一下,或者借鉴一下韩国式租房办法。如果房租问题能解决,那做生意的韩国人,压力就轻多了。
“要是韩国人都走了的话,中国人也难挣钱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