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 于凤兰
常院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倍受百姓爱戴的医生不在于他(她)的技术水平要比同行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他(她)是否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与患者沟通时的每一个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能不能正确的理解与处理医患关系” 。
这番话深深道出了我的“医患情结”。在口腔科工作了将近20年的我,慢慢的品味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咸。
1992年的夏天,我怀揣着对未来的理想抱负,走向了口腔科的工作岗位,但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工作又脏又累,开始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对待患者也是不冷不热,有时心情不好还会与患者争执。当时科里的另一位前辈,在周围百姓中深得爱戴,每天来看病的患者几乎都要排队等着她看,这深深的伤害了我的自尊。我的技术真的比她差吗?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洞察前辈身上闪光的东西。前辈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展示了她自身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体现出的是“细心、耐心、爱心、诚心”,是“四心”合一的工作热情与个人魅力的完美结合。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模仿前辈的言谈举止,慢慢地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做人。经过十几年的磨练,我的心志成熟了,每当听到患者对我们的治疗倍加赞誉时,一天的工作再苦再累,我都会觉得值得。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粉丝’。
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
曾不止一个患者看完牙病这样问我:“于大夫,您给我们看病,怎么象哄小孩一样,都还没觉得痛,牙就看好了,在您这儿看牙心里觉得真舒服!”我笑着回答他(她)们:“是你们的勇敢战胜了自身的牙痛,我只不过是给了你们一点点勇气而已。”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在对待患者的情感上,对待患者的心理上,对待患者的肢体语言上,对待患者的治疗引导上。
1、对待患者的情感:我们只有把他们看做亲人,看做朋友,用心医治,患者才会信任我们,配合我们治疗。
2、对待患者的心理疏导:首先我们应该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是患者的心理。我相信看过一次牙病的患者,没有一个不惧怕下一次再看牙医的,心理会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我们口腔科医生耐心的心理疏导,治疗操作中动作要轻柔,让患者充分的信任,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对待患者的肢体语言:送给患者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用手轻轻的拍打一下患者的肩膀,暗示一下他很坚强,一定能坚持,痛苦很快就会远离;用纸巾轻轻擦拭一下患者额头上冷汗,很快就会放松患者紧张的神经。
4、对待患者的治疗引导:要让患者明白治疗牙齿没有想象的那么痛苦,医疗技术在进步,无痛治疗已经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消除患者心理阴影,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医患关系是医院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每年卫生局的绩效考核,患者的满意度,都放在了考核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只要我们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处处为患者多想一些,换位思考,多为他们分担一些痛苦,患者会很感动。工作中多一些“感动服务”,会大大的减少医患矛盾。一分付出,一份回馈,同样我们也会收获感动。
有一件事,至今想起还会令我感动。去年的一天,一名中年女子带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急匆匆的来诊,恳求我能否给加个号,当时马上就要下班了。老人女儿向我叙述:她请了一天假,带老人去了好几家医院,就为给老人拔颗松动牙,可到医院听说老太太有高血压、糖尿病后,哪都不给拔,只好到我们医院试试,老人当时痛苦的神情我至今都不会忘记。我马上找到了全科医生给老人听了心脏、做了心电图、测了血压。找化验室的人员化验了血糖,结果显示都在正常范围。于是,我耐心的安慰老人不要紧张,在与老人聊天的功夫就把牙给拔了。给老人开完交费单子,一回头的功夫,老人给我跪下了,嘴里念叨着“是你救了我得命”。我被当时的一幕惊呆了,我马上反应过来与他的女儿一同扶起老人。临走时母女俩还连声感谢说:“小医院治大病”,其实,我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而已。何德何能让一位老人给我下跪,我内心很不安,但却带给我无法释怀地感动。
近几年来,随着口腔科在周边居民中的口碑越来越好,慕名来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只好每天限号,新的医患问题出现了:患者很早就来排队抢号,不仅影响了夜班大夫的休息,还会干扰急诊患者的就诊。目前我们正在与院里积极地进行沟通,想办法解决口腔患者的挂号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位大夫都有自己的患者,都有自己的“粉丝”,为“粉丝”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我们口腔科同仁团结合作。今天,我们的口腔科已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凝聚力、积极向上的团队。我们的团队精神就是要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常院长经常告诫我们员工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感恩老师培育了我们。我们同时也要感恩医院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感恩患者给了我们生存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