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之二:倡导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善于维护心理平衡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根本保证。中国传统文化里道家和儒家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但比较而言,儒家的心性修养思想更包含积极向上的成分,比老庄单纯的心性修养而走向颓废的极端,更科学可取。
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他提出了身心修养统一论,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心正而后身修”(同上),进而明确了思想品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德润身,心广体胖”(同上)。朱熹注:“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大学》第六章注)。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自然就会产生舒泰、宽阔之感。更进一步,孔子把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朱熹注:“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大学》第七章注)。这里的“正”按《说文》解即“正中”,可理解为一种心理平衡。“愤嚏”、“恐惧”、“好乐”、“忧患”属于固有的心理体验,一旦产生了这些情感而没有觉察,便会有欲望,情感冲动,如果顺其发展,就必然心理失衡。这是从修身对心理平衡的影响而言。反过来心理失衡也会影响到修身。孔子说:“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大学》)。朱熹注:“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大学》第八章注)孔子的这种辩证思想,使得“修身养性”在其心理卫生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格至余论•阴有余•阴不足论》)著名医家张仲景则强调指出:“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千金要方•养胜序》),他吸取了《内经》及扁鹊、华佗、葛洪、彭祖等人的养生思想,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他在论养老时,第一条便是陶冶性情,如“耳不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等等(《千金翼方》卷十二)。
传统文化里的修身养性思想,在今天看来与国外“超越自我”的心理卫生理论不谋而合。“超越自我”理论创始人弗兰克(Frank)认为,我们越是能够超越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献给一种事业或献给一个人——我们就越是能够成为完美的人,因而将健康人格发展的最终标准规定为:我们沉浸在超出我们自己的某人或某事之中。可见,在中外,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这对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德育放在首位的优势,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育及美育的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和民族特色。
根基之三:强调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
适应不良、挫折和失败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绝大多数新大学生来说,陌生的校园、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一系列新环境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高年级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更多复杂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欲望、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教育。
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用儒家的话概括就是“君子不器”(《为政》)和“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前者是说君子不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言外之意就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保证不使身心受到危害。后者是指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
适应力和对待挫折的承受力主要分为对待生活环境、社会关系、自身三个方面。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方面,孔子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他对颜回用一个竹箪盛饭,一个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不改其乐”(《雍也》)表示十分钦佩,称赞说:“贤哉,回也”(同上),并有“君子固穷(安守困厄)”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的慨叹。在对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述而》)言外之意就是,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宽问》),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在对于自身的接受力方面,孔子不仅主张看到并容忍认可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可见,孔子对待自身的态度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包含着积极进取精神。
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要能够悦纳自身、悦纳他人,接受自然。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他们的善和恶,而且一般来说,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而实现上述要求根本的一条在于提高心理承受力。与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卫生观比较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里所倡导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远比人本主义的“悦纳”、“接受”更积极、主动、自觉。
由上可见,传统文化为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肥沃的土壤。新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比重较大,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的磨难,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发生一些不应有的恶性事件。因而,应加大力度探讨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潜能和方式方法,开发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时代性内容,完善其理论和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只有扎根于历史文化沃土,弘扬传统精华,同时借鉴西方经验,才能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此我们将作进一步深刻系统的探讨。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100083)
参考文献:
1.
[1]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页.
[2]孟万金.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心理科学,2001年第5期.——李国榕,孟万金.孔子心理卫生思想探析,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4]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7页.
[5]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1页.
[6][苏]A.A斯米尔诺夫主编.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李沂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论文集.上海医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第101页,第288页
——[美]舒尔兹.成长心理学.李文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第44页,第186页,第251页.
[7]任庆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8]袁 牧.与薛寿鱼书.小仓出房文集,卷十九.
[9]严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第49页.
[10]Ziboorg(1941),MentalHealthCounseling-theoryandpracticepp9-101
[1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卷),第315-316页.
[12]孟万金.中国传统德育观与当代西方德育观的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