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中国又一个创业高峰,也是又一个创富机遇,是中国真正的财富时代,因为其中包含了中国真正需要的创业精神和财富精神,这也必将构成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
第三次创业浪潮
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相比,这是又一个创业高峰,或许也是中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道路上,在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时代性创业机遇。如果再次失之交臂,这样的创富机会将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全民创业浪潮中,知识分子作为最后觉醒的创业群体,将有望成为打造未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中坚力量。
李熙德的“中国梦”
李熙德对他的中国名字很自豪:李是中国的大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王朝唐朝的族姓,熙是光明的意思,德嘛,对中国人来说,是最不能缺的,我又是德国人,正合适。
2007年3月一天的早茶时间,在北京CBD的一个差不多完全中式茶馆化的星巴克咖啡厅里,李熙德操着熟练的汉语,面对《小康》记者的好奇,娓娓道来。他的德国名字叫弗郎克·杰根·瑞奇,是定居在瑞士的地地道道德国人,但他说话的神情早已没有德国人的刻板、严肃和矜持,而多了分中国人的热情、灵活和包容。现在,他的公开身份是欧亚思(HORASIS)国际构想集团总裁,他在亚洲10多年的居住、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除了白肤黄发蓝眼证明自己是个“老外”之外,他对亚洲尤其对中国的了解一点都不“外行”。
“许多德国人现在普遍比较喜欢到知名大企业工作上班,但我更喜欢冒险,喜欢创业,在达沃斯和中国的工作经验,使我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和机遇。现在我创办的这家公司业务的重要内容,一个就是举办中欧商务论坛,已成功举办2005年和2006年两届了,一个就是为中国企业到欧洲发展做商务咨询,现在中国不是鼓励走出去嘛!那我得先走进来,才能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像李熙德这样怀着“中国梦”的外籍来华创业者,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多。不仅北京CBD到处闪耀着他们的身影,在北京望京新区,甚至形成了一个韩国人聚居区,韩国人来华创业为韩国人服务的包括医院等各色韩式风格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就连中韩对照的生活指南类出版物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国每年仅引进的海外专家就超过44万多人次,在华就业的外国人超过6万多人。自1989年至2001年,共有67名外国人取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拿到了中国“绿卡”。自2002年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中央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向大会联合提案,建议给予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永久居留证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安徽等地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来华外籍创业人员给予优惠。由于中国“绿卡”制度的实施,也极大地激励和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士到华创业投资。
丹尼尔“出口转内销”
丹尼尔的中国本名叶东生,在中国河南出生长大,但已是在美国呆了20年的旅美华人,1986年随着第一波出国留学潮“托福”出去的。平稳安定的生活,以及拥有世界实力最雄厚的医疗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高薪,并没有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优越感。
“我要是早点回国就好了。”6年前,他专门回国参加应聘刚成立的上海创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时就开始后悔,后来几乎每年都要回国至少两次,结果到了2006年,他终于义无返顾地几乎放弃在美国的一切,签了半年的签证,回到国内,试图寻求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把他在美国的所学所长回报给生他养他的祖国。“在国外,也就是一份工作,但我想在国内创业。”
徐朝龙显然比丹尼尔更果敢,更先一步。这个可以说已经融入日本上流社会的旅日华侨,几年前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京瓷集团驻华首席代表一职辞职后,就着手组建了中日合资公司——花美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任总裁。几年间,他的美容连锁机构就开了100多家,遍布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