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卑让初中学生没有了希望,失去了动力,充满了不如意。关爱初中学生克服自卑,就是要深入了解、分析他们自卑心理的症结所在,然后针对症状从理解、肯定、中肯和信任的角度出发,指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关键词:自卑心理,负性情绪体验,克服自卑
自卑感吞噬初中学生的自信,损毁初中学生的勇气和热情,使初中学生纯洁幼稚的心灵变得残缺不全。自卑是一种心理创伤,它源于人对自己的否定性看法和评价。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尤其在屡受挫折后才出现的。有这样一篇初中学生的周记:
我对学习没指望了,爱在课堂小动作,破坏纪律,甚至恶作剧,以次来打发还剩半年多的初三时光。我太平凡了,不,应该说我太不出色了,学习这么多年都后进。我很自卑,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消极而乏味,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能怎样呢?
周记里的他因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而不能正视自己的学习生活,因为不能正视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必然要采取某种逃避方式。对学习,他可能根本就存在着“恐惧”的心理。他不愿意听课,是因为他根本就听不懂,而让他硬去听课,无疑是一种惩罚;让他去完成作业,简直就是让他等待老师的批评。他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破坏纪律”,甚至“恶作剧”等不端的品行,其实是试图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获得他所期望的关注、价值上的承认,以此掩盖他自己自卑心理的需要。
请看另一篇学生作文《我》中的片段:
我是一个丑小鸭,一只永远也别想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我总认为同学们看不起我,不与我说话、不与我玩,甚至有时感到老师也不多看我一眼。爸爸和妈妈的离异更让我生不如死。……
作文中的她现在正处于一种极度自卑的心理状态,自卑的实质并不是客观上形体相貌的差距,而是自我评价过低。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ABC理论认为,包括自卑在内的负性情绪体验主要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观念造成的。(岳珍,2002)文中的她因为外貌不如别人,就认为别人一定看不起自己,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丑小鸭”。再加上她的父母离异使她的自卑心理更不堪负重。她的这种自我评价是一种错误的评价。
再看另外一篇学生的周记:
几天前,我刚过15岁生日,人们都说15岁是花儿的季节,可我这朵小花似乎还未开放就要枯萎了。在我生日宴会上,爸爸祝我“努力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外交家”,妈妈祝我早日成为舞蹈家。可在我脑海里,只有口语流利、思维敏捷,形体优美、舞技精湛才算得上外交家、舞蹈家。我觉得自己不可能有什么样的成功。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受社会影响,家长从小向孩子灌输成名成家的思想,似乎搞学问一定要当博士、院士,搞行政就要当县长、市长,搞经济一定就要赚数十百万,否则就不算成功。面对父母高期望值的孩子,在重压之下丧失其“人性”,在远离“人性发展”中为自己划定了一个活界限,其否定性的自我意象将自己圈围在一个低能、卑贱的栅栏中而不敢挺胸迈步。正如蒙田所说:“最野蛮的是轻视自己。”(李学农、陈震,1997)
我的爸妈到底怎么了?还有我的老师。他们真是落伍了,太老土了。他们不知道周杰伦、阿杜;不知道足球小子;更不知道帝国时代。对于他们,我无话可说,他们只知道要我学习。我对于学习,可能根本就存在着“恐惧”的心理。我不愿意听课,是因为我根本就听不懂,而让我硬去听课,无疑是一种惩罚;让我去完成作业,简直就是让我等待老师的批评。这样的我,还不如不听课,不做作业,最好不上学。逃学不是我的专利,其实我很自卑我的学习、我的生活。我逃学上网玩游戏,那只不过是能补偿我学习上的自卑心理。那知逃学上网玩游戏竟到了我无法自拔的地步。
这是一个学生周记里的一段话。仔细想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击我们的生活。许多学生流连于网吧,沉迷于电脑游戏,产生对学习上的自卑心理,以致于逃学。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都是谈网色变,高度的警觉不允许他们上网;总是一味告诫:你的目标是学习,刻苦努力地学习。可是学生们无动于衷,反而觉得自己的父母、老师落伍,太老土了。是的,在学生眼里,我们真的很落伍了,我们不知道谢霆峰、王菲、周杰伦、阿杜;不知道张柏芝、章子怡、F4;不知道樱桃小丸子、足球小子;不知道反恐帝国、黑客时代、帝国时代。面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与他们的时代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难道我们只有一味的说教和高压政策了吗?不,我们不要再找借口说没时间去交网友、聊天,没有精力去追星、拜星。是我们该改变我们的观念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要关爱学生的心理的微妙变化。慢慢分析,自卑而逃学是指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闲混而补偿学习上自卑心理的行为。自卑逃学的高峰年龄为13—18岁,这个时期的学生从身体发育上来看,正处于青春期,正经历初中阶段。初中学生是最有可能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逃学行为的危害极大,它耽误了青少年的学习和前途。影响家长和教师的正常的工作,更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学生自卑逃学本质上是他们人生兴趣的偏移、学习意志力低,从心底产生自卑而逃学。因为学习是一项艰苦劳动,需付出巨大的努力。通常情况下,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人,才可能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意志力差的人往往难以取得成功。厌学、逃学的初中生,大多是一些缺乏毅力,不能艰苦学习。在学习负担太重的情况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困难挫折面前甘愿服输,失去前进的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发展到厌恶、恐惧和逃学。
看着上面的这些事例,我们不难发现:自卑让学生没了希望,自卑让学生没了进取动力,自卑更让学生生活充满了不如意,觉得生活、学习没有意思。出现这种自卑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大环境的因素。初中学生开始摆脱教师、长辈等社会权威的影响,产生了简单的自我评价。单独进行自我评价时,常常要征求同伴、朋友、家长、教师和其他人的意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具体性、片面性、不稳定性,有时过高估计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有时又过低估量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和消沉。其实,这是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和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长辈的尊重、理解和承认,讨厌成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开始疏远父母、老师、长辈,乐于和同龄人交往,交往的范围扩大,心理秘密开始增多,在于人交往中对成人、陌生人常保持沉默,而对同伴、朋友则是无话不谈,他们最不愿意向家长和老师吐露心声,他们最反感成年人的干涉,处于心理上的“断奶期”。(周乐和,2001)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是从童年客观化自我时期向主观化时期的过渡,他们尚未形成主观自我,自我意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