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难 难在观念
2007-04-26 08:28 来源: 华夏网
■对 话
大学生应调整就业期望
    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95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日前,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下称“学生司”)。
    记者:目前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学生司: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就简单地说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海南、黑龙江等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却陷入困境。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学生司:这些计划的意图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启动得比较早,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发展来逐步完善。当然,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必须依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
    学生司: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信息服务,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此,教育部提出将2007年作为“全面服务年”,并联合有关部门组建启动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目的是吸引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增加双向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服务大平台。
    记者:不少大学生反映求职成本太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司:我们正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出台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服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实行免费,包括报名费、考试费和门票。同时,我们正在呼吁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免除大学生求职的相关费用。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没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生司:这个观点起码不太全面。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始终是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但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周期和多层次。因此,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学习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
    记者: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把握我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生司: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素质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论坛精选
·招聘 ·北小河傍晚的云
·今日签到完毕 ·招聘
·知足常乐 ·北小河公园旁边的店拆
·签到 ·游泳是必修课
·今日份运动打卡:慢跑 ·夕阳下的北小河
·三问尖扎黄河特大桥事 ·黄渤自曝“患病概率是
·北小河公园樱花谷 ·太阳宫车站前这么停车
·美团小象超市商品涨价 ·等着我
·剪映录屏解锁收费小窍 ·这就是北京的夜生活夜
·鸟巢上空蓝天白云 ·全新 键盘鼠标一套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