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最美的茅蓬
从“大茅蓬”继续向下走,陆续路过几个茅蓬,但都锁着门。后来一位法师告诉记者,山上的隐士有长期居住的,也有的只住几个月或者几年,然后就会去其他地方隐修,临走时遇到合适的人就把茅蓬交给他。也有人会把钥匙挂在门上,谁来了就可以进去住。
据村民介绍,现在在山中住的最久的是“小茅蓬”里的乘波师太,她至少已经住了28年。
而乘波的两位师父——慧因师太和慧圆师太,在这里住的时间更长。据乘波师太介绍,这两位师太都是解放前的大家闺秀,受过高等教育,三四十年代便出家了。两位师太都是东北人,1955年在北京开会时结识,一起寻找地方隐修。开始两个人意见并不一致,争论之后决定边走边看,来到南五台后一看,“就是这儿了!”
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东北籍僧人龙照法师把茅蓬让给她们,自己搬到嘉五台去了。两位师太就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圆寂。
据王老板介绍,“文革”时两位师太也被赶到了“羁留队”,但后来管得松了,她们又偷偷跑回“小茅蓬”。1975年,家在西安的乘波跟朋友一起来看望慧因师太,像她的师父们20年前一样,她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
“开始我是定期来住一段时间,给师父们干活,过了几年就正式出家住下了。”她回忆说。
“您下过山吗?”记者问她。
“开始几年师父就把门给锁上了,根本不让出去。后来也就是定期下去背东西。还有就是师父圆寂的时候,因为这里太小,没法做法事,所以下去了一段时间。”她对记者说。
谈话的时候,她坐在院里的一颗苹果树下。院内还有几棵桃树,粉红的桃花开得正艳。远处的山上,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朦胧的月光照在桃花和屋后的清泉上,非常诗意。
很多来过终南山的人都称赞这里是“最美的茅蓬”。
“小茅蓬”现在住着三位尼师,乘波师姐妹和她的一个徒弟。房屋就是佛堂、卧室和厨房。记者看到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佛堂内更是一尘不染,各种器具和书籍摆放整齐。厨房墙上还挂着一口钟——据山下的法师介绍,她们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是每天都按时敲钟上堂,一丝不苟地遵从寺庙的规矩。
“我比我师父差远了。师父每天除了干活都在做功课。除了念佛,每天还念七遍法华经。我的精进差多了。”说起这话,乘波师父微微低下了头。
“师父在的时候,有任何财物都及时施舍出去,自己只有一件袈裟。我现在有些个人的东西还舍不得送出去。”她又说。
除了三位法师,这个小院里的居民还有一条狗。
“怕有陌生人来,”乘波对记者说,“还有,山里有野兽,熊啊,野猪啊,羚牛啊,有狗叫它们就不敢闯进来了。”
记者离开小茅蓬的时候,两位师太一再挽留记者和同行的明涤法师(记者在路上邂逅的)吃完饭再走。因为天色已晚,我们谢绝了她们的好意。乘波师父便硬塞给我们一大包水果和面包,还挑了两根木杖。
苹果师父和正明法师
离开“小茅蓬”不久,天渐渐黑了下来。
在重山掩映和密林遮蔽之下,月色也很昏暗。在回前山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回茅蓬的法师。他背着一个几乎一人高的大筐,装满了各种水果,看上去似乎随时会被压倒。他身后跟着一只黑黄色的大狗,样子很温和。
回到山下的紫竹林,向客堂的宽训法师说起此事,法师甚为惊讶:“他怎么都背回去了,因为天太晚了吗?”
他向记者介绍,这位法师每次从前山背一筐水果回去,路上碰到行人和茅蓬就留下一些,一般回到住处,大筐就空空如也了,大家都戏称他“苹果师父”。
这位“苹果师父”住在“小茅蓬”下面不远,再往下,是宝胜法师曾经住过的清凉茅蓬,再往山里走,还有几十个茅蓬。
其中一个茅蓬住着正明法师。他刚搬过来不久,一个人住,自己挑水,自己种菜。因为很久没理发,刚开始记者还以为他是个村民。
“现在的茅蓬已经不是茅蓬了,天天有人来,哪里静得下来。”他对记者抱怨说,“那个美国人(比尔·波特)我见过,人挺好,但是这书写的不好,搞得大家都跑过来看茅蓬。”
他抱怨的事情还很多,比如有人非要拍他种的萝卜,比如以前在衡山空气太潮湿,比如为什么出家人要养狗呢?
“不过住了这么多地方,还是这里最好!”他最后总结说。
因为不愿意被人知道,他坚决不让记者给他拍照。明涤法师提出用自己的手机跟他合影,他才同意。记者拍完之后,他拿过来反复地看,有点羞涩地说:“我还是第一次照相呢”。
下山的公交车已经没有了,记者搭王先生的摩托车下山。在蜿蜒的山路上,他一直讲着他师父的各种事迹。同时抱怨现在许多寺庙太世俗化了。“我们山上的师父们,那才是真修行!”他大声说。
出身名校的佛门弟子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解释,也没有人要去解释”
晨钟暮鼓、梵呗僧袍、念佛、坐禅,这样的修行生活显庆法师已经过了一年有余。在成为法师之前,他的名字叫邓文庆,拥有令人羡慕的北京大学硕士头衔。但是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出家。
法庆的出家过程简洁而迅速,事先并未告知父母,也没有告诉其他亲友。“毕业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有说在某个中学教书的,也有传说他出家了,但是也不确信,直到看到报道才知道。”一名哲学系的同学说。
法庆的事之所以被报道出来,是因为北京大学“耕读社”和“国学社”的80名学生来到凤凰岭龙泉寺体验生活,他给同学们讲课,被认了出来——当年的邓文庆,曾是“耕读社”的首任社长。
“耕读社”是北大一个以“诵读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为宗旨,理念和实践并重的学生社团,成立于2002年,主要的活动包括经典诵读、读书研讨,也做一些有机农业推广、社区教育等实践活动。
据参加过“耕读社”成立早期活动的一名2001级本科生回忆,邓文庆在读研究生之前曾当过地质附中的政治老师,年龄在研究生中也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叫他“邓老师”。他看上去很沉稳,话不是很多。一次学习讨论的时候说到宽容和反省,有人觉得宽容自己很难,有人觉得内疚很难,就吵了起来。后来邓文庆说:“其实都不难,只要你找到自己的本性。”
“当时就觉得他的话有些佛法的味道。”这位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