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学奥数”为择校
陈女士原本指望这些证书,能将女儿送入一所好点的中学,为了考这些证花去女儿不少课余时间。
从三年级开始,女儿每周只能休息半天。陈女士说女儿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轻松多了,以至于女儿很盼望正常的上课时间。
“该拿的证,我女儿基本都拿了。”陈女士解释,在女儿的20多个证书中,有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奥数证书,光是英语类就有三个,包括“公共英语二级、剑桥英语和科技英语”。
拿着成摞的证书,陈女士心里还是没有底,“因为别的孩子的证书并不比女儿少多少。在女儿的班组中,比她报班多的不在少数,有些孩子,一周连半天休息时间都没有。
陈女士说,有的家长把五一都安排满了,孩子们极其盼望放假,有的学生在作文里直接写希望有个“星期八”。
“就是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陈女生说,北京的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公平,各区之间、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
这些名校集中了北京相当多的名校长、名教师,凭着这些资源,学生往往能够顺利考上好高中,继而考上好大学,正是这样的现状导致所有的学生都考证,使择校热不断升温。
小升初20年择校史
按照此前北京小升初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升学时有各类证书确实“沾光”。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北京的小升初政策经历了从考试到择校再到主导均衡的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中学招收学生,全部根据考试分数选拔,到1986年,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取消考试,渐行“就近入学”。
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滋生出恶性择校等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北京。
“花钱走后门的特别多。”一些学生家长说,为了让孩子上所好中学,想尽一切办法去一些好学校走关系,甚至为学校产生灰色收入。
与此相关,据《京华时报》报道,一些重点学校也开始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而收取择校费的名目也有多种: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等。
这样,择校之风越演越烈。
1998年,北京市首次将电脑派位引入了小升初,学生去到哪个学校全部由电脑派位产生。
而在此后执行中,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特权问题,很多单位与学生共建,职工孩子以共建生的名义进入学校;二是特长生在派位中占的比例一般是百分之十至二十,一些名校将招特长生变成了招好学生。
到2001年,北京市实行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将几十所高中改成了示范校,这些示范校不再办初中学校,而这些学校为了寻找到质量高的生源,开始办分校或者特长班,比如外语班和实验班,实际上是自己招好学生。
对此,一些家长便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因为虽然不允许考试,但默认一些名校通过自己的测试挑选招生,或者通过面试开咨询会等方式招生,并且参考学生们的各种证书,比如奥数和英语。
于是,在北京,奥数班、英语班、舞蹈班等各类培训班应运而生,教育部门也为学校招收这些“特长生”留有政策余地,允许学校招收各类实验班。
“孩子们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上述的陈女士介绍,各位家长为证疲于奔命,带着孩子到处赶场上学习班和考试。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家长为了孩子躲开电脑派位,拼命进这些班,几年下来,派位的人数大量减少,去年参与电脑派位的生源只有40%,也就意味着六成学生在择校。
北京市教委意识到“全民学奥数”的严重性,在2005年叫停部分比赛,2006年,把停办各类实验班提上工作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