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显示近六成在校大学生缺乏明确择业目标
2007-04-30 08:5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六成在校生缺乏明确择业目标

  职业适合性是指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个性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合性不仅对求职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及工作成就的取得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而“不了解”的比例为45.1%;65.5%的人自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而另外34.5%的人则表示“不了解”。

  调查者告诉记者,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后的发展情况看,距离理想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部分学生择业意识形成得太晚。”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从高年级开始,大多数学生的择业意识也是从这时候才开始建立。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的择业意识是从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形成的。

  “这说明,到了三年级时,还有四成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择业意识。”调查人员说,这种状况显然同严峻的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样,在回答“你的择业目标是否早已确定”时,在被调查学生中,选择早已确定的有21.1%,刚刚确定的有21.4%,模模糊糊的有39.8%,尚未确定的有17.7%。

  调查者认为,这意味着近六成在校学生缺乏明确的择业目标,“这种状况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明显不适应。调查表明,因择业竞争日益激烈而感到“恐慌”和“胆怯”的分别为4.8%和4.4%,觉得“紧张”的有11.8%,70.3%的人认为“压力大”,还有8.7%的人认为“很兴奋”。

  同时,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比如在对最低收入水平的预期值方面,有29.2%的学生将标准定在2000~3000元之间,有15.3%的学生定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为此而失去不少不错的就业机会。”

  另外,职业理想化倾向还表现在对工作性质的高期望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能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其比例达72.6%。调查者认为,这虽然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但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丧失,也更易导致挫折与失败。

 论坛精选
·西门子冰箱 ·招聘六日短促
·对!就是这里 ·嘿户购车,不看资质
·老树新芽,生命的传递 ·全新全新闲置,厨房各
·金源购物中心地下一层 ·全新全新,墩布头,布
·八年级上数学必刷题一 ·瑞士穆诺城堡
·来了!来了!真的来了 ·三角梅养护指南
·北京写字楼也安检了 ·您一分钟能剥几个水煮
·埃及饥荒碑 ·海淀公园之落新妇
·《我与迎春社区的故事 ·中福也有个小早市
·海淀公园之毛地黄 ·海淀公园之金鱼草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