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择校
学生:王玲(化名)
就读小学:大兴区某小学
所报初中:东城某中学
跑四趟原就读小学办成跨区择校
学籍所在地不愿放优等生
前天上午10时,王玲(化名)在东城区教育部门拿到了小升初的报名卡,她松了一口气。她的孩子在大兴读小学,户口在东城,根据今年的政策,她可以在任意两区为孩子报初中,她选择了在东城报名。
她的理由是东城的教育资源比大兴好,而且政策变化比较快,不趁早到东城恐怕回不来了。
为此,她到孩子原来就读的学校跑了四次,因为孩子得过许多一等奖,原来的学校劝她不要到东城报名。
众多一等奖成为优等生当天,王玲在东城教育部门拿到报名卡后,到一所中学报名,她只拿了一张记录孩子成绩的纸,虽然其他家长拿的是厚厚的简历,但她的纸分量却更重。
“作文竞赛一等奖”、“英语竞赛一等奖”、“口语竞赛一等奖”,纸上详细记录着孩子获得的证书,她的孩子还是北京市三好学生和红领巾奖章获得者,考过了公共英语二级后,还参加了公共英语三级的考试,其他的孩子基本上只通过了公共英语一级考试。
“你的孩子没问题,一点问题也没有,完全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其他的家长说。
王玲说,她只是想让孩子离家更近一些,而且想报学费低的学校,省下的钱可以给孩子请很好的家教。
学前班开始请研究生家教王玲说起自己的孩子,嘴边一直带着笑,与其他家长的担心情绪完全不同,充满自信地认为孩子能够上好学校。
王玲说孩子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前班,自己就给他请了家教,而且是名校的研究生。“那个时候不贵,一个小时才30元钱。”王玲说。孩子大一些,她又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和英语班,孩子考取英语等级证书也比别人早。
“你很有眼光,我们报班都晚了,现在竞争力和你的孩子没法比。”别的家长说话时眼光里透出羡慕。
原学校不愿优等生外流“为了让孩子转到东城读初中,我一共到原学校跑了四次。”王玲说着原学校的“刁难”,但也带着自豪感。
她说,每次过去,学校都会增加一些条件,比如说自己没有带户口本,但是提前并不告诉自己需要带,下次再过去的时候,学校又说缺少什么证件。
“每次过去,原学校的老师都劝我,说他们的学校也不错,孩子在那里读也耽误不了,我每次回答得都很坚决,坚决要回东城读初中。”王玲介绍。
前天是大兴受理跨区报名的第一天,也是东城区受理跨区报名的最后一天,当天上午,王玲在大兴区教育部门拿到转出的证件,就急忙驱车赶到东城,拿到报名卡时,在办公楼里看了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