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是北方火锅的代表,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代。羊肉本来就是滋补食品,加上一涮即食的烹调方法,就保持了食物的营养价值。涮羊肉的调料集中了甜、辣、咸等五味之精萃,独特的烹调方法及合理的食物搭配,使得涮羊肉既味美又科学。因涮羊肉而声名大振的羊肉馆——“东来顺”,就像老北京的涮羊肉一样,历经百年而不衰。

特色理由
回味绵长羊肉香
“羊肉轻薄炉火旺,酱厚葱白味绵长,煎炒烹炸人皆赞,清汤翻滚满城香,紫气东来人心顺,清真美名响四方。”这是“北京影响力”为东来顺撰写的一首诗。就像这首诗中所写的,很多老北京人惦记的就是东来顺涮肉这种绵长的口感和味道。毛泽东主席就曾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中特别提到:“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
如今东来顺集团经营的清真老字号“东来顺”品牌,创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创始人是丁德山。在近百年的经营中,东来顺“涮羊肉”闻名海内外,素有“中华第一涮”的美誉,也形成了东来顺独特的餐饮文化。
1912年,丁子清把涮羊肉这一风味引进店铺,又经过了细心琢磨,涮羊肉肉嫩、味美,主要仗着选料精、加工细、作料全。于是他用重金从前门外正阳楼饭庄挖来一位刀工精湛的名厨,帮工传艺。这位切涮羊肉的高手对羊的产地、用肉的部位、切肉的手法做了规范性的整治。切出的羊肉片,铺在青花瓷盘里,透过肉能隐约看到盘上的花纹,形成了看东来顺师傅切肉是一景,吃东来顺涮肉是一种享受。同时,他对作料也进行了实验、改革,摸索出了勾兑手法,形成了咸、辣、卤、糟、鲜的独特风味,东来顺由此而享誉京城。“东来顺羊肉馆”不仅成了寻常百姓常去的场所,就连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经常出入,前来品尝涮羊肉的特色风味。这样,使“东来顺羊肉馆”规模又得以有机会进一步发展,名声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后更名为东来顺饭庄。
特色核心
追求卓越的羊肉品质
东来顺涮羊肉是具有伊斯兰民族特色,和北京地域特色的产品。近百年来,东来顺的传人们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创造了涮羊肉独特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形成了风味涮肉的八大特色:选料精,刀工美、调料香、火锅旺、底汤鲜、糖蒜脆、配料细、辅料全。
东来顺对羊肉的质量,从羊的产地、种类、羊龄、分割方法到用肉部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东来顺的羊肉肉质细嫩、没有腥膻异味。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羊肉主打产品已经有十余个品种,除传统精品羊肉外,还开发了磨裆肉、手切肉、杜泊羊、西冷羊肉、小肥羊等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东来顺的切肉功夫也是一绝。这种肉片有薄如纸、齐似线、美如花之誉,堪称一绝。过去,没有冷库和冰箱,而东来顺切涮羊肉又讲究刀工、外形。羊肉得有一定的硬度才能切。因此,每逢数九寒冬,皇宫的护城河,也叫筒子河,水冻三尺。这时,专有干这营生的冰窑工,把冰开凿上来,入地窑储藏。每年的八月十五,东来顺添涮羊肉时,到东华门冰窑取回储藏的冰,把选好的羊肉一层肉、一层冰码平压实,以便切出的肉片有形。到了上冻季节,东来顺在院里搭席棚,夜里用桶打水,用瓢一瓢一瓢地泼,结一层冰再泼一层水。这样,慢慢形成了一个冰棚。每天来肉,由切肉的师傅总管、验货、过磅,然后徒弟把肉钩悬挂在冰棚里,冻好的肉再送给切肉师傅。那时,切肉的师傅切肉时就在东来顺门前的玻璃橱窗里,十几位师傅一字排开,当众操持,为店铺做活广告。一手摁着冻肉,一手握着长刀。日久天长,摁肉的手关节粗大,握刀的右胳膊又比左臂粗壮。如今,东来顺将手工切肉这一技艺保留下来,成为东来顺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