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说,按自己现在的年龄,正是需要经历、积累和学习的阶段,这次竞考的失败,让她学会了很多东西。
显然,棋手、学生和政府官员等多层叠加的角色并没让谢军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她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自信地向前走着。
11月27日,首届aigo杯北大清华综合象棋大赛圆满落幕。清华大学代表队取得最后胜利。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闭幕式上,国际象棋大师叶江川、国际象棋棋后谢军作为嘉宾出席。图为谢军在观看选手比赛。
挑战者谢军
谢军说:“我接受面对的任何挑战。这就是我的性格。”回头看她所走过的路,谢军确实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新的目标。六岁时,她选择挑战中国象棋,十岁当她获得北京少年儿童中国象棋冠军的时候,她又开始挑战国际象棋。
就拿刚刚参加完的北京市面向全国选拔副局级干部考试来说,这对她又是一次新的挑战。谢军说,因为自己是北京体育局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按照规定,局里所有的后备干部都应参加此次公开选拔考试。为不搞特殊化,她也填了考试报名表。谢军说,从自身来说,她自己也特别想去尝试一下,看看究竟自己有多少实力。另外,自己积极响应公开竞考,也是用行动支持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
谢军告诉记者:“我对自己的成绩还是满意的,但落选还是比较遗憾的,如果多考几分就更好了。”
“但是,没有必要因为参加竞考的人是谢军,就必须要有一个最好的结果,就必须要考上才行,”谢军说,“其实,我对此次考试的结果是很坦然的,因为我在考试中尽力了。我只是想去尝试、去经历、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去提高自己。”“对于结果我不刻意去追求,但是对于过程我一定会尽心尽力。”谢军说话时,慢声细语,但却很坚定。
其实,读博士生,选择心理学的统计与测量方向,谢军说,这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002年出任北京棋院院长,谢军也表示,接受这个职位,也正是看到了它的挑战性。
官员谢军
现在,谢军除了做棋手,她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政府官员。2002年,北京体育局有关领导和谢军谈话,希望她能出任北京棋院院长。谢军说,当时知道有这么一个“offer”时,自己还真是有些压力。自己与棋的感情很深,做棋院院长至少可以让她没有真正离开自己深爱的象棋。但是,当初她也意识到,新的岗位需要新的能力,这个位子能开阔另一种眼界。这对于一个人完善和提高自己是难得的。她说:“我相信领导把这个职位给我,绝对不是看中了谢军的名人效应。”谢军介绍,自己早在国家队时就“打杂”做了些辅助管理和协调的工作,比如做教练,做小队员的领队等等。
身为北京棋院院长的谢军,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很繁忙。她说,单位总有很多的事情要她忙。当初做棋手,只要下好自己的棋就行了。可是如今作为一院之长,她必须去处理很多细致的事情。比如,单位没有消防栓了、哪些办公室的椅子坏了需要补充,或者为单位临时工考虑解决点实际困难。谢军说,做棋手的时候,自己尽管也生活在北京棋院里,可究竟谁是临时工她根本没机会知道,因为棋手需要专注,脑子里惟有下棋。可现在,单位有多少临时工,谁是谁,她都了如指掌。
另外,谢军说,当院长对她最大的挑战是:要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为,她自己是在棋院长大的,很多看着她长大的人现在反过来要接受她的领导。如何把他们管理好,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年长的人,她就更加注意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了。谢军说:“自己和自己有时也要闹别扭,何况是跟别人。在工作中允许有问题、有摩擦,这很正常。”谢军表示,她自己在推行一种“亲情化管理模式”。因为,她相信人是有感情的,只要你真正替他们考虑,工作中的矛盾都可以化解。
在谢军看来,管理和下棋不一样。下棋争的是个胜负,而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很多时候是在协调生产力、或者说协调人力资源,使大家的力量朝共同的方向努力。
谢军认为,名人做行政工作一定要遵守以下原则:彻底放下架子,真正认清位子,有效整合身边资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把工作搞好。
学生谢军
每个周五,谢军会按时到学校去上课,她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从199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开始,谢军一直读到了现在,5年读完了英语本科、4年读完了比较体育硕士,2000年她又继续攻读心理学的统计与测量方向博士学位,明年才可能毕业。她嬉笑说,别人用8年或者10年就能完成的课程,她至少用了14年。如今,她的博士论文终于开题了。
谢军说,也许是自己骨子里有某种东西特别适合学校,所以她根本舍不得离开校园。这样她的学业也被“一拖再拖”,熬到了现在。谢军表示,等到自己明年博士毕业后,一定得再想个法子还要“赖”在校园里。“因为我在学校呆不够,不管是什么身份,反正我不会离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