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斤百元”换不回诗歌尊严
2007-05-23 09:11 来源: 新华日报

    519,自称为诗人的苏非舒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以每斤100块钱的价格叫卖自己的诗作。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20多斤诗歌先后被卖出。

  每斤100块钱,20多斤就是2000多块,1个多小时就实现如此销售额,苏非舒“卖诗”可谓“生意兴隆”。

    然而笔者不相信,他准备的1吨重的诗作,都能被顺利地卖掉。因为前来“买诗”捧场的,也就二三十位“圈内”朋友而已。

  说苏非舒“卖诗”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让诗歌和诗人重新获得尊重,应当是符合实际的说法。爱好文学的人都能知道,现在诗歌的境遇非常之差,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诗歌和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急需有人出来捍卫尊严。毫无疑问,苏非舒在主动充当“诗歌卫士”。

  然而,诗歌和诗人的尊严,是否就体现在诗作能卖出高价上呢?在笔者看来,诗人固然也需要吃饭,需要生存,但指望靠写诗来挣钱养家,甚至发家致富,本身就是个可悲的想法。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大诗人,有几个是热衷功名利禄的呢?拿诗作换“吃香喝辣”待遇的,恐怕只有那些宫廷诗人——可他们创作的作品,还是真正的诗歌吗?

  笔者以为,诗人想获得应有的尊严,就必须远离急功近利,保持对艺术的忠诚。事实上,现在的诗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大小“诗派”至少有上百个,优秀的诗歌作品却凤毛麟角。不把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整天忙着拉山头树大旗,玩弄些噱头去唬弄人,怎能让读者尊重自己?

  其实,真正有生命的诗歌,即使在世俗的层面,也往往能体现出价值。比如,《诗经》和《唐诗三百首》,不就被一次次重版、翻印,养活了许多出版社吗?当代诗人舒婷、海子的作品,不也曾风靡一时、洛阳纸贵吗?据说在俄罗斯,普希金的诗集家家都有。那些有最崇高声誉的诗人,从未听说有谁明码叫卖过作品。以“每斤百元”来换尊严的诗人,对此是否该觉得有一些惭愧呢?

 论坛精选
·看看这个是什么? ·家门口,新开温榆河公
·世界有点癫狂 ·西贝回应“一碗汤换顾
·天气预报 ·学习一下
·恰恰恰方言版 ·橡皮树长新叶子了
·北京菊花展上大丽花、 ·你喜欢的歌手和歌曲是
·走进《隆兴寺》 ·这是哪个国家的海岸线
·高德,你们扫街了吗 ·今日签到
·警方通报 ·盛景
·四川一民警酒后作案致 ·男子酒后躺在副驾驶睡
·洗车机 ·果实挂满枝头,硕果累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