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服务行业在相关部门的整顿下,服务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商场导购员也大都带着北京人特有的热情。但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服务人群的多样化,商场作为窗口行业,其服务用语和态度更待人性化。
“欢迎光临XX店,请随便看看,有喜欢的可以试穿。”走进店铺,大都会听到导购员类似的招呼语。但是,话语内容相似,态度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千差万别。过度热情,可能会让顾客产生戒备和逆反心理;态度冷淡,则有拒客门外的感觉。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服务行业在相关部门的整顿下,服务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商场导购员也大都带着北京人特有的热情。但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服务人群的多样化,商场作为窗口行业,其服务用语和态度更待人文化。记者通过切身感受发现,各大商场不同专柜的导购员,服务用语和态度还真是各有特色。 热情过度 难以招架 “欢迎光临ONLY!请随便看看。”刚走进这家彰显青春时尚的服饰店,几位导购员就异口同声热情地招呼着。如果顾客多看哪件衣服几眼,导购员立刻会介绍这款衣服的风格,并建议试穿,而且“姐”前“姐”后,热情得让人有些招架不住。一旦你动了心,想试穿其中一件,那么如果你愿意,导购员会帮你挑选其他款式的衣服,不厌其烦地一件件递到试衣间,不断夸你穿着有气质,简直“魔鬼”身材。 有的品牌,顾客一进去就会有导购员在旁边跟着,默不作声,顾客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作为购买者感觉像被盯梢似的,在店里不敢过多停留。在复兴商业城的RUPSAPSA,记者随便看了几款短裙,导购员就表示这几款裙子裙形非常好,而且还向记者推荐了几款长裙,表示卖得非常不错。可是,这家店铺的服装偏成熟,不太适合记者的风格和年龄。 谈到过度热情的服务态度,甘家口大厦卖场管理部部长刘慧感言,现在竞争激烈,各专柜从服务态度上要销售业绩。但是过度热情会让顾客产生反感,事与愿违。“售货”不单单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涉及到顾客的购物心理,所以导购员也需要了解一些心理知识,不温不火的服务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 态度冷淡 有忽略感 与这种“热情”服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品牌专柜导购员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态度”。“欢迎光临!”在Eighten Colour正低着头查账的导购员听到有脚步声,头都没抬,就机械地说出这句招呼语。记者在里面转了一圈,看了几件衣服,她都没舍得离开柜台。 有的专柜,虽然导购员不少,但表情木讷,与顾客打招呼就像播放录音带一样,除非顾客向她们询问情况或者示意需要帮助,她们才会走上前。 虽然针对服务人群不同,各店铺的服务态度和用语也会有差别。在一些高档次专柜,提倡不主动与顾客打招呼,专业人士称为“免打扰式服务”,但并不是所有进入店铺的顾客都喜好这种“静默”服务,导购员也应该根据顾客的年龄和气质等差异,灵活调整服务方式。一位喜欢逛街的女友就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进入NINE WEST、JOY&PEACE等高档品牌店,有被歧视的感觉,导购员冷冰冰地站在那里都不上前服务,可能是觉得我没有实力购买吧。 一些老商场或者管理不到位的低档次商场,销售人员仍停留在“售卖货物”的阶段。记者走访菜市口百货时发现,与一楼黄金售卖厅熙熙攘攘的购物场面不同,四楼的服装和化妆品区购物者稀少,售货员的服务也有些懈怠。在古道专柜,售货员正趴在拐角的柜台上查看东西,店铺完全实行“自助式”。一位顾客看中了其中一款衣服,四处寻找不见售货员,连呼数声也没有回应。在记者的指引下,她才在那个“旮旯”里找到了售货员。 在国华商场,一些售货员没有欢迎语,只是扔给顾客一句“随便看看,有喜欢的可以试穿”。一番“服务”之后,如果顾客没有购买,那么态度就会“骤变”,最起码的送客语更是别想听到。 午饭或晚饭时间,商场的服务环节会出现漏洞,尤其是非商业中心的一些商场。走进一些专柜经常寻不见售货员的身影,要么就是几个售货员聚在一起聊天。这种“旧式”服务虽然不占京城商场服务主流,但服务环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