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端午节 扬传统民俗
2007-06-19 09:0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电  1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同是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却有不同。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喝雄黄酒、“扔灾”等民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设。每逢端午,民间都有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北京民俗协会民俗学专家韩硕说,老北京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人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韩硕说,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很有“说道”的。在“白蛇传”的故事里,有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真身的桥段。因此,人们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

    “扔灾”也是老北京重要的端午民俗。五月初五这一天,妇女要佩戴红绒花,到正午时分要把红绒花摘掉,扔在路边,据说这样就可以扔掉身上的晦气。

     端午节时,孩子是人们祈求神灵庇护的重中之重。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装着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

     家住通州区定福庄东街的任翠苹老人说,端午节时,孩子们身上的“缯子”和“葫芦”成了小媳妇们相互炫耀的资本。任翠苹老人说,当年她为女儿缝的“缯子”方圆好几个社区都有名呢。

     从五月初一开始,老北京人家家都要在大门上贴上鬼王钟馗、祛瘟之神孙天师的画像。等到初五,人们要用毛笔蘸着朱砂给他们点上红色的眼睛。老北京人称作“朱砂判儿”。

     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74岁的刘大栓老人回忆说,端午节的时候,那些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老北京一景。

     五月初正是樱桃、桑葚等水果成熟的时节。因此,老北京人过端午节还有吃“五月鲜”的说法,据说吃了“五月鲜”整个夏天都不会有蚊虫叮咬。

     此外,老北京的粽子也有讲究。与南方的糯米粽子不同,老北京的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据说“二米粽子”要在端午节头天包好,第二天吃才劲道。

 论坛精选
·面包吃完了,面包机转 ·可行?
·满洲里 ·塌陷的大坑终于填平了
·雨中漫步大吉巷 ·物美(华贸城)店重装开
·居然发现了野生木耳 ·被骗后绝佳逆袭
·全民健身皮划艇活动日 ·又被科普了,国际猫日
·好像很久没见店总冒泡 ·2025年立秋之后的第一
·太好了,给北京交通点 ·汕头翻译公司|汕头波斯
·觉醒式养育93 ·觉醒式养育94
·今天的日子是多少人的 ·这雨下的呀~有人知道望
·在北京攒多少钱能退休 ·北京公交116路也取消啦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