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女士在某超市熟食部购买了几样凉菜,谁知第二天一家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到医院就诊,医生表示是吃了腐败性食物所致。思来想去,蔡女士找到了病源:超市的凉菜。
蔡女士买的凉菜中有两样豆制品,吃时觉得有点味道不对,但是以为可能是醋的味道,所以就放心地享用了。
可是超市出售的凉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蔡女士回忆,她买菜时已经是傍晚7点多钟。豆制品容易变质,夏季气温高,存放时间相对更短,一直在常温状态下售卖到晚间的豆制品,其安全性无法不让人怀疑。
超市因其具有的规模以及品牌效应等,与其他小作坊相比,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但其销售的整体环境以及规范操作,目前依然不尽如人意。商务部颁布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试行)规定,小凉菜等的保质期不得超过24小时,并应通过“指示牌”告知消费者选购后尽快食用。卫生监督部门要求,散装熟食、凉菜应放在4摄氏度以下销售。但京城超市的凉菜一般是常温下放在货架中销售,并没有进行冷藏处理;在常温销售情况下,也没有相关告示提示所销售的凉菜已在常温中存放的时间,以及在什么样的时间内可以安全食用。
这种有令不行现象使食品安全隐患不断。虽然工商部门不断出台新举措加强监督力度,但凉菜常温销售的状况在超市依然普遍,冷藏售卖不知还要让消费者期待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