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逛小店,那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特色小店中淘到自己中意的服装服饰,这种消费现象在近两年尤为突出,“我们对时装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束缚,但有强烈的想表现自我的意识,不喜欢随大流,所以在穿着和搭配上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正在小店里购物的小D说。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消费群体乐于将不同价位、不同档次的东西DIY在自己身上,展示由他们自己确定的着装规则。伴随而来的,是多年前以各种外贸店为主的小店结构,也跟着发生变化,诸多年轻的设计师成为小店主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做着同龄人喜欢的东西。
这是随着70末80后的服装设计师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必然为大众关注的。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80后全新主张刷新国人消费观》开始,这个群体在消费领域里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们关注——他们正渐渐成为真正的时尚风向标。无疑,这批总数超过3亿人,年龄在17至31岁之间的年轻群体不但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新兴力量,更因其自身特点在时尚设计领域不可被忽视。
有业内专家认为,年轻设计师,尤其是80后设计师当前正值创意爆发期,与生俱来的颠覆气质和娱乐精神,为国内的服装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其作品所表现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时代感,并得到特定审美人群的追逐。年轻人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他们的作品也许实用性稍弱,但极具视觉效果的冲击力。
很长一段时间在关注着一个网站——“没兴没废”,这是一个力图用真实客观的资料反映当代中国设计从业者现状的调查。它的受众主体就是年轻的设计师,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个性突出的、才华横溢的70末和80后。
时代的优势
经历了市场经济、地球村、互联网进程的洗礼,受广告、海报、视频、互联网等传媒营造出的多元文化影响,70末80后具有强烈的“享受生活”的意念,强调感官型消费,品牌意识鲜明并容易受奢侈品消费的吸引,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追随时尚、新鲜、前沿的潮流,看重产品的夸耀性、符号性。
而他们从小形成的独立、自我个性,和不屑于标准化、模式化的独立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让他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与众不同。“我就喜欢”、“我有我风格”、“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广告语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可以说这个群体表现出了当代几乎所有代表时尚流行的词汇:颠覆、叛逆、自我、超前、脱俗、时尚、不拘一格。
70末80后的时装设计师是年轻人,70末80后是文化人对他们的划分,是与改革开放后的前几批服装设计元老相比而言。这些年轻人的特点是“极少作秀,直面市场”。所谓直面,就是自己注册创立品牌、开家小店、做自己的设计,吸引消费者,这些独具特色的原创服装店就隐匿在各个城市中大大小小的马路旁。
也许这个群体在前辈们的眼中曾是不被看好的一代,或者说是草莓一派,甚或垮掉的一代。然而这些人有最自我的idea和style,最张扬的个性,以及最独特的审美,没人会怀疑他们会在不久后的将来成为中国时装设计界的中流砥柱。
当下在上海最火热的年轻俊才陆坤轻描淡写地说:“当我发现做衣服可以赚钱的时候便喜欢了这一行。”
只是和前辈相比他们激情得更加实际。
类左岸迷情
走进街边小店,寻找自由空间展示自身才华的年轻设计师越来越多,多元文化下的多元市场消费环境,必然会衍生出多元的工作形式,何况现在年轻消费群体对时装流行个性的要求更加无法无天,带有强烈设计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服饰语言才够资格表达自我,而这种需求只有同龄人才能够领会并满足。
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给这些设计师品牌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品牌不一定要很大,不一定要赚很多钱,注册一个品牌,开间小店,自由设计,生产外包,无疑是一种时尚的生存方式。而这样类似的特色设计师小店因为各种原因聚在一起、形成规模,随之产生集群效应,便形成类似巴黎左岸般的特色。巴黎左岸的小店确实走出几个时装设计大师,也因为那里的艺术氛围和自由空间,时装设计师谢锋对“左岸”情有独钟。
他们的背景相似,大多出身专业院校或是海外归来,很早就进入市场,为品牌做过设计(比如上海的王一扬曾在逸飞就职,北京的杨俊亮毕业前就在张肇达公司实习),有很好的竞争意识,对生存环境的艰难有所体会,并能够明确自己的设计风格,确定发展方向和设计梦想。但是诸如左岸一般,在小店里忙碌着的年轻设计师们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难非常多。
从初入市场的毛头小子到成熟的设计师和成功的品牌发展历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其中,资金的缺乏是所有人都头疼的,国内的时装产业尤其是年轻设计师群体还远远无法赢得风险投资商的关注;同时,一个合作完美的团队的建立,包括板师、样衣工、营销推广人员等在内的人才结构很难磨合。
国内面对成熟设计师的推广平台已经不少,而面对街边小店的这些年轻人的展示和推广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谁能知道,当他们得到机遇,会呈现给大众一个怎样的时尚世界。
城市时尚环境
年轻设计师走在时尚的最前沿,他们的生存状况客观上也会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时尚程度。确切地说,目前全国范围内,类似于左岸般的年轻设计师聚集地,仅在上海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长乐路和巨乐路上的小店,大多是这些设计师所开设,而遍布上海市内若干创意产业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更是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新锐。近年来,上海的新锐设计师如王一扬、陆坤、张达、王巍等人已经在时尚界形成自己影响力的圈子。相比较之下,在北京的这个设计群体要略弱一些,甚至还很难界定有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新锐设计师”的群体。
在北京,大部分时装工作室分布在三里屯、建外SOHO、中粮广场、望京社区、798艺术社区,其中成熟设计师占了绝大比重。虽然北京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的高等服装专业院校,但是其毕业生在京创业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一方面因为北京的消费者对新锐设计师不容易接受,一方面因为北京的媒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北京这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商业环境,决定了它更适合培养地域特色的成熟品牌,留给个性化突出的品牌的生存空间较小。当然,不能忽视现在北京市对于创意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几个时尚园区的建立,将对年轻设计师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但这里的起步还是稍晚了些。
其实,年轻设计师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些扶持和帮助,否则单纯依靠他们相对稚嫩的生命力面对残酷的市场,最终只能走向平庸和消失。上海市政府、协会乃至媒体和消费者对于年轻设计师的认可和培养,使得一批新锐设计师脱颖而出,那么在已经高度重视创意文化产业的北京,除了对知名设计师的扶持外,是否能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让这些后起之秀不至于半路夭折呢?
设计师经纪人
国内时装设计界中,设计师存在的环境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时装企业或品牌中担任设计师,另一种是自己做品牌或开设工作室。当然就目前而言,前者借助企业的力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大范围通过各种平台产生影响力,这一点可以通过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设计师们一窥端倪;而成立设计师品牌或者工作室,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强大资源的扶持,很难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诸如马可的例外般成功的品牌和设计师毕竟是少数,尤其大多数年轻设计师是无法获得企业资助走上时装周舞台的,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品牌独力发展,一样也前景迷茫。
在上海,近年来,随着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设计师经纪人,闻名上海的陆坤就有专门的经纪人帮他开拓国际市场。这个职业的出现,对于年轻设计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姑且不论通过经纪人可以开拓市场、扩大影响力,单单一个细化分工,就让设计师从繁重的生存压力中解脱出来,专心于设计而不至于心有旁骛。
设计师经纪人的出现还仅仅是开始,远没有发展到极为成熟的程度,有关经纪人的各种细节问题也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进行完善,但是,这一职业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设计师发展前景。可以想象,假如经纪人出身于某投资集团,假如他同时看上数十个品牌,假如他拥有终端商业渠道,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类似于LVMH和日本伊都锦那般的品牌帝国,却又具有别样独特的竞争力。因为,这将是一个设计师品牌的王国。
也许,这将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