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小胖墩很普遍。但家长普遍不知道,胖孩子多伴有血脂紊乱,他们成年后容易患心脏病。据调查,北京地区儿童血脂紊乱的患病率为9.61%。我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著名小儿心血管专家杜军保教授呼吁,儿童血脂紊乱不容忽视。
血脂紊乱是指血浆中某类或某几类脂蛋白的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 含量降低,使很多成人病起源于儿童时期。小胖墩成年后容易变成大胖子,他们儿时的血脂代谢紊乱,是成人后患冠心病等的首要危险因素。小胖墩成年后还易患脂肪肝、胆石症、胰腺炎、酮体症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北大医院儿科杜军保教授曾带领的课题组,对北京市7个城区、郊区的19593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检测其空腹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及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计算出体重指数及腰围身高比值,分析这些指标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儿童血脂紊乱的患病率为9.61%。调查表明,儿童血脂增高甚至紊乱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吃得好。饮食中高脂肪的油炸食品和高碳水化合物的甜食、软饮料摄入增加;二是动得少。不少小胖墩缺少锻炼,运动偏少,消耗减少,使体内脂肪堆积。杜军保教授介绍,研究发现,人体脂肪细胞数在胎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1年和11~13岁这三个阶段增长最快,若这三个时期肥胖,可引起脂肪细胞增多型肥胖,治疗困难,容易出现高脂血症。
杜军保教授说,大多数血脂增高的孩子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是以肥胖为突出特征。严重时,有的孩子眼角、手臂、肘部等处皮肤可见黄色瘤,临床检测有脂肪肝,极少数孩子甚至发生胰腺炎。父母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早发冠心病等家族遗传因素,孩子出现高脂血症的倾向就增加。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后备军,很容易出现成人慢性疾病。
杜军保教授认为,血脂高的孩子是需要进行治疗的。通常的做法是:
合理饮食、科学喂养,减少脂肪摄入。多食蔬菜水果,控制血胆固醇。家长们必须转变“胖就是身体好”的观念。但是儿童也不宜纯素食,素食虽然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却不能保证儿童营养发育需要。
多运动,多锻炼。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多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消耗多余的脂肪。很多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和电脑桌旁,这对健康十分不利。
药物治疗在儿童中不能作为常规应用,因为药物都有一些副作用,特别是对10岁以下的儿童,要更加慎重。只有血脂极度增高,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