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教科书没翻过几次,当废品处理掉,太可惜了。”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刚结束,一位考生家长对我说,孩子12年中小学读下来,没怎么用的习题集和教材就有一二百本,看着就心疼。
我国目前共有在校学生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30亿册以上,需消费纸张达55万吨,相当于砍伐大树1100多万棵。
去年9月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增加了“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条款。如果每本书按15元计算,30多亿册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450多亿元,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2250多亿元。课本循环使用,既环保又省钱,而且符合国际惯例。
如今一些地方也开始尝试推行这一举措,但都或多或少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课本内容更新频繁。我国中小学校的教材都是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的,每年在内容上都会有些细微变动,而这些变动事宜往往不提前公开。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教材日趋多样化,重复使用难上加难。
其次,一些家长对旧书不认同。“再苦,几十块钱也拿得出。”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不少家长感觉每学期几十块钱,没什么。即便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方,家长们也大多不愿意让孩子使用旧教材。
第三,课本牵扯多方利益。对出版社来说,如果推行教材重复利用,无疑动了其生存之本。在我国,仅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码洋总额就在300亿元左右,即便有一半的书循环使用,出版社和发行部门也将减少150亿元的经营额;对学校来说,教材涉及的利润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公开的秘密”。如果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学校还需要为此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觉得费力不讨好。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全社会要转变观念,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去认识教材循环使用的意义;政府应将之制度化,在中小学校全面强力推行,同时,保证教材使用的相对稳定性;出版社应提高教科书的制作质量;而学校则应做好回收教科书的卫生消毒、破损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