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房子的九大愤怒
2007-07-19 08:57 来源: 新周刊
 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此言一出,立即被网民冠以“最牛市长”的称号。确实,在房子问题上,老百姓遭的罪、受的委屈实在太多了。
  钉子户
  “史上最牛钉子户”之所以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在于那栋孤零零的小楼立在10米深坑中的画面令人震撼,更在于它是当今众多拆迁矛盾、导致民怨沸腾的典型个案。不是逼急了谁想做钉子户?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态度,使得“钉子户”这个词一扫以往的贬义色彩,而且还增添了悲壮的意味。
  房价
  房价一涨再涨,而且越涨越快。最新的例子是重庆,刚刚获批“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房价在9天内就上涨7.6%。年初有官员承诺要尽量把房价降下来,现在也不说了。房价是由市场需求决定没错,但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他们就是要给消费者造成“再不买还要涨”的错觉和紧迫感,让持币观望的人赶紧把辛苦钱掏出来。
  炒房团
  温州炒房团走了,山西炒房团又来了。网上调查“如何看待以温州人为代表的炒房团”,超过70%网民认为炒房团“恶意炒作抬高房价,可恶”。尽管也有人认为炒房团只是房价上涨的替罪羊而非导火索,炒房团无法撼动一个城市的房价;但炒房团买房就像买大白菜的做派,确实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天价豪宅
  尽管遭遇专项检查的汤臣一品很委屈,它卖到这么离谱的11万~12万元/平米的天价按理说别人也管不着;但正如时评家水皮所说,是汤臣一品拉高了中国楼价的上涨空间。汤臣一品虽然卖不动,其他价格虽然比它低,但相对普通百姓来说已属天价的豪宅卖得却不差。暴利所趋,开发商自然热衷于给富人盖房,房价也就居高不下。
  炫富广告
  房价高企也就算了,诸如“尊崇豪宅,只给少数人享受”、“非董事谢绝参观”、“一套别墅仅需350万元”等楼盘广告,则不时在刺激平头百姓的神经。有人说这是广告策略,但在买不起房的人看来,分外刺眼。因此北京市开始清查含有“奢侈”、“至尊”、“顶级享受”等字眼的广告,王岐山市长说了,这影响首都的和谐氛围。
  合同陷阱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房了,却可能面对开发商的合同陷阱。常见的陷阱比如在对“不可抗力”的解释中加上“国家政策调整”一项,用以应付延期交房;装修材料不注明品牌,只笼统说“高级”、“进口”、“合资”或者“同档次产品”;最恶劣的是面积缩水和重复抵押。而后面这两种行为严格来说已经是犯罪。
  物业/保安
  物业管理公司和保安本该是为业主服务的,但现在倒了过来,有的物业把业主当成了“唐僧肉”,变着法儿生钱;而面对业主正常的维权要求,物业不但不予解决,还施以打压,甚至动用保安殴打出头维权的业主代表。更有些报业推托保安打人属于个人行为,物业不承担责任。辛辛苦苦买的房子摊上这样的物业和保安,最让人窝火。
  业委会
  不少小区都有业主委员会,但至于有多少业委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就实在很难说了。业委会一般是由热心业主挑头成立,他们素质高的话,业主权益还能得到保障;素质低的,或者私下和物业达成协议,或者把业委会当作牟私利的手段,那么遭殃的就是全体业主。而有些物业往往对业委会的工作不予支持,这也是业委会发挥不了作用的原因之一。
  拆除古建
  纽约市规定,凡是拆除30年历史以上的建筑,必须报地标委员会。中国人对此恐怕只有苦笑,别说历史只有30年的,上百上千年的古建筑说拆就拆了,所以老外说中国人“CHINA就是拆啦”。这里涉及旧城改造应该怎么改的问题,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争议归争议,媒体也炒得很热,但最后不该拆的还是被拆掉了(文/谭山山)。
  北京会不会成为最不适合人居的城市?
  一位在北京城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旗人惊诧于这几年北京房价的异常:“这房价不可能总这样。再等等吧,过了奥运总就有一天降下来的。”
  2005年,无房白领精神教父易宪容在国内某知名财经媒体发表文章称:“上海,房价应该下跌50%,北京房价也应该下降30%,否则,国内房地产价格要得到稳定、房地产投资过热要得到抑制是不可能的。”
  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份通知,共有八条意见,被称为“国八条”。其中称,对“控制措施不力”的地区,“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很多人都相信学者的判断和政府的力量,但后来事态的发展让大家觉得,是那位曾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联合相关部门组团把很多北京人忽悠了。
  北京的房价像雨后的春笋一样,每过一个夜晚就有新的高度。一再飙升的房价让持币观望的北京人后悔不迭。一些观望者从房价开始疯涨的2003年一直观望到2007年,直到自己手中的积蓄从原来能购买100平方米,一直跌到60平方米。某观望者说:这个结果是把这几年积蓄的工资计算在内的。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快。”与1980年代改革开放给思想迟缓者带来的冲击一样,北京房价的变化已经让很多置身其中的人变成追不上时代步伐的笨小孩了。
  搬走的北京人
  2003年初冬清晨5点半,通州区某小区门口,披着军大衣的叶秋推起那辆褪色的永久牌自行车,开始骑向北京城。
  这是叶秋搬到通州区的新房以后第一次上班。他要在7点之前赶到北京城北二环的德胜门,那里有单位的班车点。坐上7点的班车,他就可以在8点以前签到。叶秋的单位坐落在回龙观,北京著名的远郊居住区,几乎是北京城铁最北端的站。
  在某地图网站上搜索他居住的小区到德胜门的驾车距离是28公里,行车“预计耗时32分钟”。从德胜门到回龙观距离18公里。在还没有下岗的日子里,叶秋每天要花4个小时在上下班的路上。
  叶秋的经历是北京人上班一族的一个缩影,很多北京人的上班时间都在一个多小时左右,特别是在通州买了房的人。一个多小时是什么概念,从北京站开往天津的火车总行程一个多小时,从广州开往深圳的汽车总行程也是一个多小时。如果你每天从北京到天津上班,或者从广州到深圳上班,过不了几天你就会疯掉。但北京人没有,他们有着首都级别的忍耐力。
  想起当年的事,叶秋说:“不累,那时候体力好。工作也就是待着,干活有民工干。”对于安分的北京人,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走点路,花点时间似乎不算什么。
  在北京老城区改造拆迁的过程中,叶秋一家从北京城搬了出来。手上拿的一点拆迁补偿款在城区买不起房,叶秋一家只好跑到当时还没火起来的通州买价格低的房子。像叶秋一家这样从城区搬到郊区的北京土著,不在少数。这些聚集区有回龙观、通州和望京等地。现在,通州区已经成为北京市人气最旺、房价最高的郊区。大部分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都要花一个小时以上到城里上班。“在路上”成为很多人在接到电话时的回答。
  跟所有城市的改造历程一样,拆迁、搬迁与乔迁成为公房制度取消后的北京人第一轮的买房运动。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是对旧有生活的一种毁灭。作为这个过程的目击者,叶秋说:“压根就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
  “没拆迁前,很多人都说,我肯定不会因为钱的事跟家里吵翻,还没过一个星期,兄妹俩就打起来了。”叶秋讲的是他媳妇的故事:因为她母亲在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有分到房子,只能跟舅舅同住在她姥爷家。到拆迁时虽然房子住了两户,但只按一户给拆迁费。
  北京人与房子的故事,从那时候开始就充满了各种辛酸。
  就在叶秋一家拆迁、买房的前一年,全国性的城市化进程掀起了一轮重化工热潮,房地产等行业带动着建材、能源的价格快速增长,并为以后几年中国房价的高速增长埋下了伏笔。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北京2003年商品房均价为4456元。叶秋很庆幸自己在房价疯涨之前就买了房。2003年叶秋在通州买的房每平方米3800元——好朝向、好楼层。到了2007年,叶秋的邻居卖了房子,每平方米接近8000元。而现在通州的新楼盘,一般单价都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
  2004年,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商品房均价为每平方米5053元。北京房价的高速增长很快就开始了。
  一个没有买房的北京人说:那都是开发商的圈套,那买房的钱都够我花一辈子了。目前这位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与妻子借住在一个亲戚家里,这位亲戚全家出国。
  对此,叶秋的评价是:“如果他老婆不是外地的而是北京本地人,他是不可能不买房子的。”
  2005年买房的孔嘉就是属于后一种。那一年,北京房价已经进入疯狂增长期。
  没有选择的北京人
  2004年,上海、杭州的楼市已经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互联网上出现了大批痛骂炒房团、房地产商和相关利益集团的愤青。到了2005年孔嘉买房的时候,北京房价的增长也变得疯狂了。
  当孔嘉回忆起2005年她带着婆婆第二次到北京青年城看那套房子的时候,她还依稀记得房间里也在看的那个老太太一家。那天孔嘉交了订金,售楼小姐对她说:那个老太太一年前就来过,当时也看中这一套房。她就想等房价降下去,谁知道越等越涨。现在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来了。
  5650元,这是孔嘉当年在北五环外买下房子里的单价。“比我早买两个月的,就便宜了1万多。当时去看房,真的跟买白菜一样。”在孔嘉买房的时候,媒体与网络上的声音是房产泡沫总会破,而买房人和卖房人的声音是以后买就更贵了。孔嘉就是被后一种说法从犹豫中拉出来的。自那以后,北京的买房人都处于这样的焦虑之中——现在不买以后会更贵。
  根据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统计局等部门的数据,2005年,北京市商品住宅期房预售均价已经达到6725元/平方米。到了2007年,孔嘉所在的北五环外的房价也已经涨到1万多。
  焦虑而后怨恨,这是北京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在2005年轰炸式的出台大量政策,以表姿态。
  最先是当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但加息并没有影响消费者的购房热情。
  而后是新、旧国八条和5月11日的调控高潮,在那个被称为“七部委新政”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里,期房被禁止转让,从当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5.5%的营业税。
  结果出人意料,调控后北京房价依旧大涨,而且把税费转嫁给购房者。最后默默承受着的还是北京的买房人。很多北京人在问,调控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自从2005年3月开始,央行已经多次加息。孔嘉说:“再涨利息就供不起房啦。”虽然已经有了房子,但孔嘉觉得自己的负担一点都没减少。
  现在月供要花去两人工资的一半,再加上物业、采暖、水电气,“每月只剩下几百块,根本就不敢买车,因为停车费就要每月300块。”
  因为每月剩下来的几百块钱到了年底的时候就都花出去了,所以孔嘉用“年年光”来形容自己的情况。
  这还不是全部,在孔嘉买房子的时候,向亲戚借了10万元作为首付款,而这钱现在都还没有开始还。
  曾经有人借钱买房后跟亲戚闹翻了,亲戚逼其还钱,结果不得不把房子卖掉。最近,北京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表示,越来越多因为房贷压力而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前来寻求帮助。
  “北京人真的比外地人痛苦,”孔嘉说,“外地人如果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回家。北京人就没有这个选择。”孔嘉说,如果她不是北京人,一定不在北京买房。
  但很多移民到北京来的人却不是这么想的。
  不好当的北京人
  经过细密的计算,江苏来的Nikky终于下定决心在北京买房。她现在房租每月一千多,这要花去她工资的将近一半。经过多方面资料的阅读,Nikky断定:房价是不可能跌下来的,所以越早买越合适。但毕业三年的她并没有能力自己买房子。
  “我会向我父母借钱一次性付清,然后每个月给我家里月供。这样,家里人过来时也有地方住。”Nikky说,这笔钱将耗尽她父母一生的积蓄。拥有一套房子是北漂在心理上落地生根的必要条件。
  从2006年年底开始,Nikky就开始在北京城区搜寻二手房。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的数据,2006年北京住宅平均销售价格达8050元/平米。而城区的二手房都在一万以上,Nikky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到了2007年,70平和90平的小户型开始在北京城上市,Nikky终于盯上了一套。
  每平方米8880元,这是没涨价之前这套位于东五环、后年才会盖起来的期房标的单价。第一次开盘的时候,售楼小姐告诉Nikky说房子已经没有了,第二次开盘要在十天以后,但价格可能要涨一些。对此,Nikky很生气。
  某房地产公司人士说,这是开发商最基本的一种楼盘操作手段。一个楼盘会开几次盘,首先把朝向、楼层不好的房子拿出来卖,然后是好的,每次开盘价格都会涨一些。除了这种开发商的策划,一个楼盘的价格从低到高的过程,还会有很多炒家在里面兴风作浪。
  在开盘之前“内部人员”已经“认购”一遍了,这些内部人员有可能是房产公司的,有可能是销售公司的,也有可能是一些熟悉的炒家。这些人提前交5万订金把一套房“订”下来,但这房子还没到相关部门备案,可以更名,有的甚至可以退房。
  炒家们得到的承诺是内部的价格,比如说将来开盘价是8880,他们的价格可能是7500元。开盘时会,售楼小姐会极力推荐这些房子,说是有人不要退出来的,比开盘价低,只需8500,而且是好朝向。成交以后,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能赚10万,售楼小姐可以得到5000元作为提成。
  如果没有这些炒家,7500元的开盘价是有可能的。但为了让这些炒家出手的空间,开发商必须把价格定得高高的。这些炒家是不会跟他们签合同的,只有他们走了,真正的买家才会进来。
  “买房人买涨不买跌,所以开发商也只能越定越高了。其实同一个楼盘不同期的房子,造价都是一样的,价格一期高于一期明显有悖常理。”但高企的需求又让定价权倾向于开发商。
  一个楼盘的价格就是这样被开发商和炒房群体一起哄起来的。
  对于这些操作,一个弱势的买房者只有两种选择:毫不知情或者无可奈何。
  与一个楼盘价格升起来的过程一样,几年来北京房价的涨价过程比我国GDP增长还要快,北京人买房的故事就是一部如何用低收入追赶高房价的奇谈。
  经济学家赵晓用货币流动性过剩来解释房价的增长。他认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让外资资金大量注入中国,导致人民币在不动产方面贬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房价并没有涨,只是对于房子来说,人民币贬值了。这个过程的结束要等人民币再没有升值预期以后,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则说,城市化的过程将让中国保持二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
  也许没到那个时候,北京人早就疯了(文/邝新华)。
  北海:从烂尾楼博物馆到高价房市
  文/黄俊杰
  “这里景色还算不错。”一位皮肤黢黑的男人一边说,一边在黑暗的走廊中专注地锯着木头,以生火做饭。他和老婆、女儿居住在北海源丰路“加勒比海酒店”中的一个房间。
  如果装备玻璃门窗、装备霓虹与灯、装备地板与家具,再在那布满污水的巨大门洞前站一个门童,这里才更像是“加勒比海酒店”。现在,一切显得非常突兀——七月强烈的阳光,让两边簇新的建筑棱角分明,但这一座带有欧洲风格、有着穹窿圆顶的宫殿式建筑,却以烂尾楼的姿态矗立在路中央。
  沿着那一排排整齐而巨大、没有安装玻璃的水泥窗户看过去,各种颜色的衣服松弛地晾在灰色窗台边,占地6600平方米的“烂尾宫殿”缺乏光彩。2004年,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出具公告,要将这座烂尾楼拍卖。但到了2007年,问遍对面一排商铺中的人,却无人知道这里是否已经被拍卖出,甚至遗忘了它豪华的名字。
12
 论坛精选
·阅读使我快乐 ·#热爱阅读小达人 读
·热爱阅读小达人 ·朝阳公园书市好热闹
·我爱阅读,我是阅读小 ·新买的床,1.2米*2米的
·每日窦摘 ·这个“挂号须知”说的
·美发厅 ·热爱阅读小达人
·故宫检票处 ·iPhone12promax钢化膜
·塞车,其实也可以很惬 ·开饭
·#热爱阅读小达人 ·看来每年都有很多想不
·热爱阅读 ·#热爱阅读小达人 《给
·太晒了 ·“‘中华文明起源’系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