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纸包子”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今天在网上看到了关于查处相关责任人的报道,北京电视台的台长受到了通报批评,其他责任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古语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然而,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较为深刻的,为什么会出现“纸包子”的虚假报道呢?有关报道称:当事人訾某是刚到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由于选题已上报,压力很大,加之他既想出名,又想挣钱,结果导致了假新闻的出炉。訾某称,今年6月初,他在《透明度》栏目组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的问题,引起栏目制片人的兴趣,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此后他先后在北京四环路一带进行调查。
十几天里,他每天早晨都买包子吃,从西四环到东四环,走访了许多卖包子的场所,每到一处,就购买一元钱的包子,但始终没有发现包子的质量问题。这样的调查的结果令他十分失望。在这期间,栏目主编以时限为由,多次催促其抓紧拍摄专题节目,在这种情况之下,訾某导演了一场虚假新闻的事件。
过上述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当事人訾某是存在着自身职业道德缺陷的问题,然而,透过这一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訾某制造假新闻的其他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主要指北京电视台的体制问题,据知情人士称,现在电视台栏目每做出一个专题,至少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稿费。我想电视台之所以不经审查就播报假新闻,主要还是受到利益的驱动。如果,没有利益方面的问题,又怎么能让虚假新闻顺利播出呢?
其实,类似的虚假新闻在各行各业,许多媒体上都屡见不鲜,别的不说,单以房地产媒体行业来说,房地产业媒体中也经常能够发现报失真的新闻,出现这种新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为了炒作,提高自己媒体的关注度。二是拿了开发商的钱,故意报道一些夸大事实的报道。三是和同行竞争,不在我媒体上投放广告就给你报道负面新闻。这几种手法是媒体惯用的伎俩。
现在在媒体行业中,有一种叫“经济记者”的职位,这种职位,要求记者既做业务又做记者,并且都有销售业绩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体制之下,一些经济记者为了创收常常会制造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假新闻来,新闻本来是客观事实的报道,然而,一旦与钱连在了一起,新闻的内容肯定会变味。现在,据我所知,媒体的大部分收入都是靠硬广告和这种软广告来支撑的。
虚假新闻,从表象看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但是从深层次上分析还是体制的问题;杜绝虚假新闻,不光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制度素养,更应该铲除滋生虚假新闻的土壤,只有从源头抓起,才有可能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了暴利行业,各个地产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我想,一个媒体要想真正的发展壮大,不是要迎合开发商或者某些人的需要,只有客观真实的报道才能赢得广大读者、观众,才能赢得市场。真心的希望类似于“纸包子”这样的虚假新闻不要在房地产媒体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