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改革方案提出者:纪念高考要从怀旧转为向前
2007-07-24 10:5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昨天本报“中国·焦点”版刊发了《首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炉》的新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而现在也是各个高校的“招生季节”,因此,不少读者对此表示极大关注,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份改革方案。 
 
    昨天晚上,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知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

    江南时报:大家都知道,教育是您长期致力的方向之一,尽管如此,这次由您提出民间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是比较出乎意料,引起较大的轰动。先谈谈您的动机吧,或者说是什么原因激发您提出首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的?

    杨东平: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提出这一方案,主要是提供一个可供公开讨论的文本,让不同利益的群体充分表达意见,从而达到消弭矛盾、形成共识、推进改革的目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主题不能永远停留在对恢复高考的感激、对高考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讴歌。现在应该从单纯的怀旧转向改革,转向未来,向前再走一步——哪怕是半步!同时,我认为提速高考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期待用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呼吁政府部门推进高考改革。

    江南时报:您能否对比现有的高考体制弊病,举例子说明一下这份改革方案的特色呢?

    杨东平:比方说针对现行高考“一张考卷考所有人”的方式,新方案提出,建议按照高校分类管理的概念,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再分为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科、生物和医学科、艺术和体育科等不同科类,在高中课程中,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难度,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13种“套餐”。

    江南时报:我记得您2006年的最后一天在《新京报》发表了《高考改革与媒体如何良性互动》的评论文章,提出了“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说法,当时尽管到了岁末,在网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杨东平:这是高考改革具有共识的一个基本思路,首先可考虑对高职学生实行单独考试;考试科目的减少,例如只考语数外会产生一个严重问题,即对男生较为不利,加剧性别比例失调;与考试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的改革相比,招生制度的改革更为重要,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如何缩小高校招生的地区差距、如何改变国立大学招生“本地化”的问题,以及如何杜绝各种加分政策、特殊政策出现的腐败。

    江南时报:据最新一期的《天府早报》报道,流沙河对您提出的“细分高校类型科目和高中课程”不赞同,他认为“如果根据大学类型和科目确定高中的考试科目及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这对学生一生的知识构成都是很危险的事”。您有没有什么解释?

    杨东平:其实我们的提议是有前提的,就是强化高中会考。这样通过会考来引导学生平时的学习,在高考的时候他们能够扬长避短。

    江南时报:去年,曾有网友总结出“高考改革的十大阻力”,分别为“高考经济的既得利益者、重点学校、把关教师、教辅资料出版社和学科杂志社、教师赚外快者、教育行政部门”等等,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专家,您认为这些阻力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阻力对您的改革方案也存在吗?您对方案的影响有何预测?

    杨东平:这些阻力其实主要是指经济方面的,我认为都不是主要的。关键要看主管部门对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如何,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的作为不作为。因为政府是会存在惰性思维的,反正该不该都是招来非议,还不如不改的好。不过我相信此次方案的提出会对主管部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江南时报:江苏改革一直也是出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您了解吗?最近有人质疑说“江苏高考八年四次改革”、“江苏2008年又要改革”等,您对此有何看法?

    杨东平:我对江苏的高考改革不是特别的了解,不过我知道此前江苏的改革主要是科目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关键是看今年的改革效果,通过效果才能有效评价改革的得失。但是目前还没看到改革的效果,就不好说。

    相关链接

    杨东平,1949年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节目指导。主要从事教育研究和文化研究。

 论坛精选
·电诈小提示 ·热爱阅读小达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五月飞雪
·望京实验学校小学部夏 ·协和的滤镜碎了
·#望京爆料王 望鑫花园 ·#五一放肆嗨 2025年五
·五月一号 0首富提新车 ·#热爱阅读小达人 读论
·全新全新佰顺象480ml保 ·把假期当平常
·神农架悬崖上的“甜蜜 ·碗莲还是菜莲,希望别
·热爱阅读小达人 ·一亿朵花同时开放是啥
·伊莱克斯迷你烤箱、长 ·#五一放肆嗨# 镇江映
·五一的清晨 ·#五一放肆嗨#晨光中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