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不见了 台湾历史教科书一改再改
□本报记者夏榆发自北京
“中华民族是由多数宗族融合而成的……考其本原,同是黄帝的子孙,因为分布地方的不同,所以名称也各不同。其中重要的有汉满蒙回藏等各宗族。”
“中华民族的构成,原动力是文化的融合,不是物力的侵略。融合的方法是同化,不是征服,换一句话说,就是各宗族的风俗习惯,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所以中华民族土地虽大,人民虽多,但他们仍旧能够精诚团结,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民族。”
——引自台湾1986年版《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第一册
“蚂蚁雄兵”5000名词
在台湾教科书“5000名词”风波震荡的时候,高中历史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召集人戴宝村是在美国。
作为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戴宝村避开了“历史教科书”激起的风口浪尖,但避不开岛内外的质疑和批评。5个月以前,由台湾“教育部”部长杜正胜授意,“台湾历史学会”负责进行一项“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计划,检核对象含括小学、中学及高中各版本教科书。
“教育部希望借由此计划达到文字意涵上的理清,并减轻学童课业压力。”
身兼“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的戴宝村领命,由教育部编列70多万台币的预算,13个研究生花了整整5个月时间,在390多本教科书中挑出5000多个“不适合用词”。
戴宝村以“蚂蚁雄兵”形容这次检核教科书的计划。这项检核计划完成于5月,虽然该报告从未对外公开,但台湾“教育部”在7月的发的公文后附上该研究报告,请各出版社“参考”。
杜正胜没有躲过风头,所到之处就被媒体围追堵截。在仓促中杜正胜只能回答“教科书没有去中国化”予以脱逃。台湾“教育部”国教司长潘文忠事后替杜正胜背书说:“中小学教科书开放民编后,用词混淆,对中小学生造成困扰,部长杜正胜发现这项问题后,才指示委托学者专家进行检核。几经琢磨,教育部决定委托台湾历史学会进行这项研究,因为较混淆的用词,几乎都是历史造成的。”潘文中强调此举是专业的研究,和意识形态无关,也无强制修改之意。
但是台湾出版界人士表示:“虽然教育部发函名为‘参考’,但实际上教科书的编写在编辑完成后要通过‘教育部’审查,通过以后才能取得使用执照。”日前,各出版社已根据该检核书要求,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修改。
和杜正胜面对媒体时的仓惶比,戴宝村则显得镇定得多。长期致力于研究海洋教育的戴宝村说:“我们希望站在比较思土、思民的角度,去看台湾多样性,而不是像传统,过去说到台湾就说是在中国边缘的一个小岛。”
然而,教科书“5000名词”核检报告出来后,激起岛内一片恶评。7月22日,正在台湾中南部长住之旅的马英九被台湾媒体问到教科书“去中国化”的问题时说:“我个人感觉到这是一种新的戒严,新的言论思想的管制,我非常意外就在最近解严纪念20周年的今天,没想到我们政府在搞新的戒严,这绝不是‘教育部’该做的事。”
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杨渡表示:“国民党中央除强烈谴责外,将在泛蓝执政的18个县市全面抗拒,国民党将邀请具有公信力与学术良心的学者,共同编辑新的教科书。”
7月24日,中国统一联盟、劳动人权协会等台湾6个团体,抗议台湾“教育部”把5000多个词列为“不当用词”,他们到台湾“教育部”前现场高呼口号。戴着猪头面具、穿着迷彩装的抗议成员身上挂着“杜总司令”的值星带,高喊“杜正胜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