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房价改变年轻人:爱情遭胁持节衣又缩食
2007-08-15 09:4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持续走高的房价牵动着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的神经。房子横亘在爱情、理想和现实之间,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高房价改变了爱情?

  2007年5月的一个晚上,27岁的李童给大学时的姐妹挨个打电话:“我今天登记领证了。”言语淡淡的,略有羞涩。平淡的话却犹如一颗炸弹,把朋友们给震蒙了,不由自主地问上一句:“和谁呀?”

  和李童步入婚姻大门的这个人是广州本地人,家里早就给儿子准备了婚房。“认识五个月结婚,也不能算快吧。”李童不愿和姐妹们过多谈她先生的具体情况,更不用说带他见自己的朋友了。姐妹们知道,即使她强调了他们的相爱,但能这么快走到婚姻这一步,也不能不归因于那套房子。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爱情变得非常脆弱。当爱情碰上金钱的诱惑,当爱情遭遇高房价的胁持,姐妹们好像也没有理由去质疑李童的婚恋观了。不过在祝福之余,姐妹们还是忍不住要替李童担心,如果某一天房子对李童来说不再是一个难题,他们去掉物质因素后的感情是否能够坚守如一?

  在各个大中城市,婚恋难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高房价制约了很多人的恋爱。房价仿佛一个筛子,无情地把经济实力弱小的个人挡在了婚姻的外面。众多买不起房子的大龄男性成了婚恋市场的弱势群体。

  身在杭州的李国刚就是这群体中的一员。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五年的他,每月的薪水只够他一人吃吃喝喝,“刚工作的时候,我计算着两个月的工资够买一个平米;现在,我已经不想买房的事了。”家在农村,父母没有能力提供首付款,其实即使有了首付,他的工资也难于支付每月的月供。而当年一同进单位,小他三岁的一个本科男生,家里一掷百万购下一套房子。他也不平衡,但是“这事不可不想,也不可多想。多想无益,只会觉得生活苦闷,没有希望,这样下去也不会解决问题。”

  他总是自嘲“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男人没有事业,没有房子,怎么谈恋爱?”他觉得现在的女孩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物质,她们更愿意相信房子而不是爱情。因此李国刚目前不打算恋爱,确切地说拒绝相亲——因为他没有优势。

  高房价下的城市过客

  张泽来自东北农村,在当地的大专学习播音主持后,他决定来北京寻梦。临行前,他向自己的母亲和给他凑齐几个月生活费的两个姐姐承诺,“我将来在北京买上一所大房子,妈到时候就来享清福。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都到北京上大学。”

  到京后的张泽才发现梦想与现实那么遥远。北京媒体从业人员的竞争激烈超出他的想象,在家乡并不明显的口音,在北京却为他打上东北人的烙印。费尽周折后,一个远房亲戚介绍张泽到电视台当剧务,本以为离自己梦想近了一步的他却发现电视台的工作远不是那么光鲜,从每日剧组的盒饭、演员嘉宾的接送,到栏目的杂务基本上都需要剧务来完成,而一个月的辛苦也只能换来3000块钱。

  几年后他认识了乐乐,两人在南城最便宜的地段租了一间房,成了家。一年后,儿子出生,妻子只能辞去工作。这个小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张泽身上。

  南城许多旧房拆迁,短短几年,张泽带着弱妻稚子还有日渐增多的家当搬了六次家,每次搬家的地点都离市中心更远,价钱却要更高一些。存折上的数目月月在涨,却远远比不上飙升的房价。张泽想要在这个城市安居的梦想日渐渺茫。

  真正放弃这个梦想是张泽带着孩子回家过年之后。张泽发现当年的同学在当地都小有成就,生活质量远远高于在北京过得捉襟见肘的他。张泽动了回家的念头。张泽准备回老家后暂时租房,等到时机合适就用这几年的存款购入房产。

  房子真的那么重要吗?“很重要,”张泽肯定地说,“我有了老婆、孩子,再有一个我们自己的房子,那才能算是一个家。”

  高房价下的房奴?房主?

  单身在京的张阳阳买了一个小户型后就开始节衣缩食地生活。她给自己制定的规矩是:从现在开始,不买衣服,不和朋友聚会,不乱逛街……没事就呆在家里睡觉!“睡觉是最省钱的活动。”她嘿嘿笑着。

  张阳阳自动隔绝各种新开的美食店、KTV和酒吧,头发改去便宜的小店做,原来的大牌化妆品也尽量用可代替的超市货。有次忍受不了,跑到商场一冲动买下一款350元的眼影,“买完就后悔!真是有种负罪感,回来包装没拆,强行让一个好朋友买下了。真没想到买房子能让我的生活水准下降这么多。”

  尽管如此,张阳阳仍然满足于有房的快乐。每天乐滋滋地到论坛上和未来的邻居们交流关于房子的各种心得,空闲时跑到房子那儿看看施工到什么地步。“买房以前每个月4000块的工资月月花光,买了一堆用不着的东西。现在至少三分之一多花到房子上了,看得见摸得着,心里也踏实,在总是埋怨我乱花钱的父母面前也算有个交代。”尽管每月要还银行很多贷款,但是房价涨得也快,短短几个月一平米就涨了1000多元,张阳阳更乐于看见这种纸上财富的增长。

  张阳阳现在每天骑车上下班,她把骑自行车当成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静下心来,我体会到与社会提供给我们的无限可能相比,我的努力太少。我现在把原来出去玩乐的时间用来学习第二外语,也读和工作相关的书籍。我想我要认认真真对待我的工作,尽量抓住每个机会,尽早升职加薪,这样提前还贷也才可能。”

  “我讨厌‘房奴’这个叫法,考虑问题有很多个角度,我是房子的奴隶,但同时也是房子的主人,为什么非要强调前一个悲惨的角色呢?”张阳阳雄心勃勃,业余时间在研读法律书籍,准备房子入住后加入业主委员会,为作为业主的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我不觉得“房奴”可怜

  ——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青年问题研究专家风笑天

  采访-杨青

  记者:很多年轻人没有更远大的理想,他们的奋斗目标仅仅变成一套房子,这一状况应该怎么看待?

  风笑天:两个时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单位分房和单位不管房子,造成了两代人面临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大不一样。用原来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什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对现在的年轻人有失偏颇。尤其对买房子的年轻人更不能这么套用旧标准。

  记者:“房奴”是前几年才刚刚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风笑天:我不觉得“房奴”可怜,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相对先进的思想。而且现在看来,房奴并不是一个暂时的社会现象,它将会成为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等社会慢慢接受了这种观念后,人们看这种现象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

  记者:有女孩子为了房子抛弃爱情,有男生因为经济实力不足而远离恋爱。年轻人陷入要房子还是要爱情的困境,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能否给这些面临婚恋选择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风笑天:住房压力对感情造成的影响,可能在大城市要更显著一些。而且往往男孩子的压力要更大一点,这也是受我们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要面临要房子还是要爱情的选择。如果有条件,可以暂时选择和父母同住;或者通过父母资助一些钱买房子。

  为了房子而结婚的一些人,他们不一定一开始就抱着这种想法,可能是在环境条件的逼迫下,作了妥协。其实这种情况和以前一样:千方百计想嫁给有钱人、当官的或者外国人,对很多缺陷都视而不见。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有一部分人这么做。现在房子也成为资产了,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这样做。

  对于必须要自己承受购房压力的年轻人,我觉得值得鼓励的方式是找一个与你合得来的人,两个人共同奋斗,一起为这个家而努力,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决定要为多大的房子而奋斗,不能贪大、求好。爱情、房子都有才好。

  住房问题只是年轻时期的阶段问题

  ——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

  采访-杨青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房子的理解和父辈有什么不同?

  李家华:对父辈而言,房子是生活的基础和全部,也具有终身性质。而现代年轻人喜欢先找一个暂住的住处,不会一辈子认定一个地方,具有流动性特点。他们对房子和家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家是父母的家,房子就是住的地方。回家是指回老家,回父母家,那里才是真正的家。

  记者:年轻人陷入要房子还是要爱情的困境,您能否给面临婚恋选择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李家华:送给年轻的朋友八个字:志同道合、共同承担。原则是精神合一,共同承担和面对困难。

  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更重要的一个理论是高峰体验论。人到了顶峰,能感到情感的激荡,那种情况下的喜悦超越一般的物质需要,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是比自我实现更高的一个层次。在爱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峰体验。一个女孩子在考虑嫁给他还是房子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诉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也不一定必须买房才能结婚,一方面因为年轻人生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年轻人面对的不仅仅是住的问题,更主要是发展的问题。其实算一下就知道,一天相当多的时间在工作,在家里停留的时间很少。应该把钱投到更重要的地方,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提升而充电,参加培训、学习、进修,甚至出国留学。年轻人不要因为过早养房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记者:现在年轻人面临着上学、就业等多重压力,高房价无疑又给他们套上了一层枷锁,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并处理高房价带给他们的压力?

  李家华:首先,年轻人要调整心态,平和、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和期待,调整期望值。

  其次,从心理学上讲要转移注意。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要把兴奋点放在高消费上,而应放在工作和职业上。当人把兴趣集中在事业目标和专业兴趣上时,对物质的期待就会比较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说过:“人在本质上不是存在,而是超越。”人要学会超越物质的和世俗的东西,进入精神领域,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再次,提高使用房子的技巧和智慧。要学习理财,学会测算机会成本,把钱投到自己最该用的地方。通过对住房市场的了解和调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会智慧地处理自己的住房问题。争取花比较低的费用,基本解决住房问题。

  记者:在您的研究范围里,对年轻人在住房方面有什么研究发现?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李家华:首先,青年其实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很快就会过去的阶段,不是终极阶段。年轻人在住房方面存在问题是因为生涯的阶段问题没处理好。年轻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核心问题。青年阶段关心的问题按重要性依次是:就业、住房、日常的消费和身体。住房排在第二位,年轻人应该明确在人生的过渡阶段,住房问题不应该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有比它更重要的问题——就业,包括职业和事业两方面。

  其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啃老族”现象,这影响了年轻人的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进而影响民族的竞争力。建议年轻人不要轻易买房,买的话也要到银行贷款,建立起一种法律责任,先贷款然后偿还。不要借父母的钱,那是一种含糊的借贷关系。

  记者:请您谈谈年轻一代在住房问题上的观念变化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社会应该对此作何引导?

  李家华:积极的影响是引导和诱发了社会的消费。社会消费是拉动社会经济的杠杆和动力。年轻人对住房问题的思考和要求使住房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对住房的时尚、现代、舒适等方面的要求,刺激了住房市场更加人性化,房子的品质也越来越高。

  消极的方面有两点:

  第一,刺激了攀比的高消费观念。年轻人偏重物质化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理想和信念等精神的追求,导致了消费的误区。

  第二,从社会学角度讲,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紧张。中国人口多,资源少,总人口对土地生产的消费压力日益加大,人均的物质资源消耗量受到限制,社会发展的前提也受到了制约。年轻人过多地强调购买大的住房、好的住房,会加剧资源紧张化,矛盾尖锐化,造成资源短缺,拉高物价。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国家应该研究分析青年的需求,找到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的制度性设计,让年轻人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政策框架内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制定积极的青年住房政策,用补贴方式或者小户型、经济型等形式保障年轻人购房。

  其次,要对年轻人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不要过于物质化。

  再次,通过媒体等途径教会年轻人如何理财,加强能力的培养。

  最后,作为市场主体的房地产商应该负起社会责任,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多一些对青年人的关爱和扶助。

 论坛精选
·与小王子探秘勇士营郊 ·#五一放肆嗨 一早儿北
·快乐天天 ·柯达的教训:成功,可
·签到啦 ·五一好去处温榆河公园
·热爱阅读小达人 ·来早了,“不卖!”
·天通苑地铁站安检小哥 ·4+4
·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 ·热爱阅读小达人
·签到 ·祝劳动者们节日快乐!
·今日天气 ·邂逅猥实花与油菜花的
·国家植物园的南园这是 ·为了这张嘴,真拼啊!
·#五一放肆嗨 颐和园已 ·#五一放肆嗨 贸大南围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