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报道说,今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获得各方面奖励68万元,其中50万元被陈默捐给了南安一所中学。此事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讨论。
我对陈默将自己所获重奖捐给家乡中学这一高尚行为极为赞赏,也因此非常看好陈默的前程。同时,我也注意到,这一“大手笔”的奖励恰恰来自陈默家乡的一个基金会。于是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在基础教育方面需要的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新闻事件本身给我们划出的故事轨迹是耐人寻味的:这个地方上的基金会极其慷慨大方地给予高考状元重重奖励,而受奖励者又极其慷慨大方地把这笔重金的绝大部分捐给了学校。假如真像许多人所说,重奖的目的是要提高一个地方的教育水平,那么陈默和基金会二者中谁的做法更实际、更有效?在我看来,作为社会良心的基金会经过多次讨论交流才最终实施的“锦上添花”,反不如一个准大学生及其家长的“雪中送炭”更为理智。
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陈默同学在成为高考状元后,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很大的———“有时我真想少考那么几分,如果自己不是状元,就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不用面对那么多的问题了”。平心而论,“高考状元”是一个虚得不能再虚的“鸡肋式”的社会荣誉头衔。要取得它当然颇为不易,但取得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却也并没有实际用处。反之,对状元自己来说倒是平添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其实要说状元风光,也就风光在当年一暑假的功夫。一旦进了大学门,状元和比他低一两分甚至十几分的同学在学业上肯定都将被一视同仁。状元若能放下包袱的话还好,不然,就有可能陷入一个自我折磨的怪圈。据调查,以往的状元在大学生涯中表现突出的仅占20%,表现一般的占60%,而表现不佳的也占20%。这可能与他们不得不“负重而行”多多少少有点关系。
如此看来,高考状元实际上只是媒体炒作、地方领导炫耀政绩的绝妙素材,以及家乡人民茶余饭后宣泄社区情感的话柄谈资……这一切,与状元本身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因此,笔者建议,为“状元”本人计,是否应该把高考考分作为个人隐私严加保密,不公开为好。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发展前景看好的大学生,作适当奖励也是应该的。按国际惯例,对于考得好、大学认为可资培养的学生,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可以授予奖学金。但是,“与国际接轨”的奖学金之额度显然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也只是达到可以支付或部分支付学费的水平,最多再能解决部分大学期间的生活费。没头没脑狠狠重奖的情形在各国都极为少见。
对于一个大学生,上大学不仅是他们更高层次学业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们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开始。在国外大学中,大学生都把“自立”看得非常重。很多大学生,包括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都在上大学后不再要家里的资助,宁可自己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而学生家长也鼓励孩子自立,有时还故意要让孩子吃点苦,因为家长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这是否值得我们的高考状元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深省呢?(唐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