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季节交替之际,是诸多“老毛病”容易复发之时。在中山医院呼吸科,前来就诊的患者60%都是由于季节交替而引发哮喘等旧病复发。中山医院心内科近日抢救的心梗病人是平时的3倍。同样,华山医院抢救的脑梗病人也比以往增加2-3倍。医生提醒,夏秋之交要注意一些危险信号,过好“心、肺、脑”三关。
第一关:“心”坎
初秋是心脏病危险期
秋天是冷热更迭的季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统计,每年秋天都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为何心梗多发生在秋天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介绍,秋天天气转凉,皮下组织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由此加重。此外,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使得人的情绪易处于波动不定的状态,很容易诱发心脏病。
半夜“憋醒”是征兆
许老伯最近几天老是睡着睡着就憋起来,“憋醒”后呼吸感到不正常,还咳出类似泡沫一样的痰。经过及时检查,许老伯得知自己患有慢性心衰已经一段时间了。葛均波教授提醒他,“憋醒”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心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症状。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出现剧烈的气喘、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
此外,患者夜间不能平卧,有时需要枕高些才能安然入睡的都属于早期心衰表现。
儿童感冒要重视
晓明今年9岁,一个星期前患上了感冒,迟迟不见好。这几天,晓明的妈妈见他不时地叹气,还常说自己心慌、头晕、恶心。经检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需要住院治疗。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专家周达新教授说,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侵犯心肌造成心肌损伤的一种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很多,最常见的是一种称为“柯萨奇”的病毒,其他还有埃可病毒、腺病毒等。这些病毒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夏秋季节,气候变化多,昼夜温差大,小儿贪凉,出汗过多,造成抵抗力下降,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头晕、胸闷要及时就医
说起最近一些名人猝死,葛均波教授耿耿于怀:“如果能早点送医院,中国也不会丧失这些卓越的艺术家”。专家为此提醒有突发性心肌梗塞危险的患者,“一开始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自以为胃部不适,喝杯牛奶就了事了,其实却错过了最好的救治时间。”葛医生建议有心脏病史者的中年人如感到胸闷、头晕、乏力一定要及时来医院救治,给医生一个抢救的机会,以防能避免但未努力避免的悲剧再次发生。
第二关:“肺”坎
昼夜温差引发气喘
8月中下旬气候变幻无常,往往让人一时不易适应,病毒则乘虚而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指出,夏秋季节温差开始增大,对于一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受气候季节温差的影响,从而引起感冒、咳嗽。而秋天,花粉过敏也易引起支气管哮喘。在冷热变换的季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比较多。因为昼夜温差大,早晚比较冷,所以容易着凉,诱发气道、气管的毛病,咳嗽、气喘随之加重。
提前用药提高免疫力
家住天山路万老伯在4—5年前得上了季节性哮喘,每到8-9月就出现哮喘。现在又到夏末初秋了,万老伯的儿子非常着急:“老爸60岁了,我不想他总是被这病折磨。”针对季节性哮喘病人,华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思为给出的建议是:在季节更替前及时注意规范用药,尤其是吸入性激素药物的摄入能起到预防作用。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可以服用口服液提高呼吸道免疫力。本身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经常呼吸道感染的小孩是得肺炎的高危人群,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秋季谨防花粉催命
在门诊室,25岁陈小姐询问医生:“我对花粉、粉尘、动物的毛发都过敏,每次过敏都眼睛痒、鼻痒流涕。一到现在这个时候,就连气管也特别痒,有时候肺也感觉很痒。而且感觉吸气吸到一半就吸不进去了,憋得难受,老咳嗽。应该怎样预防呢?”
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金美玲医师告诉她:秋季气温适宜,空气中花粉、螨虫、霉菌等过敏源猛增,如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素接触。去年10月,松江大学城一位20岁的大学生就因为花粉过敏引发哮喘不治身亡。金医生建议花粉过敏者尽量避免在花粉播散的季节到公园中去游玩。少去花展、郊外等花草丛生的地方。
食补、运动是关键
金医生建议,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杂粮、小米粥、米饭、馒头、青菜、水果等食物。鱼、虾一类如果不是过敏源也可以适量补充。慢阻肺病患者由于全身炎症往往比较消瘦,食物以高蛋白为主。另外,肺病患者忌酗酒,酒精作用到鼻咽部的定植菌群,导致咳嗽反射比较差,细菌更容易进入肺部。
此外,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是秋季防病的关键。保持愉快的心情,平时多笑笑,不仅能使肺活量增大,还能消除疲劳,缓解胸闷,恢复体力。
第三关:“脑”坎
四种因素易引发脑卒中
进入8月,一会儿闷热持续,一会儿台风凉飕飕,华山医院神经科急诊脑血管病人同比以往月份增加了近三成。医院神经科副主任、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认为,夏秋之交,冷热更迭,也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要特别注意预防脑卒中。
急性脑血管病的发作又称脑卒中。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由于血压波动、情绪紧张、血黏度上升、睡眠不好,这四种因素最易引发脑卒中。另外,糖尿病患者可因血糖增高,刺激血管内皮组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中风发作。
眼前短暂发黑眩晕要警惕
预防脑卒中,通常人体会有一些早期症状警示,比较明显的有:突然一只眼或双眼短暂发黑,或视物模糊;突然看东西双影,或伴有眩晕;突然一侧手、脚,或面部发麻(木)或伴有肢体无力;突然舌头发笨,说话不清楚;突然眩晕,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伴有心慌出汗等;突然跌倒,没有任何预感,或伴有短时神志不清。专家提醒,如果出现这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短暂反复发生时,要高度警惕,这有可能是脑卒中的预兆,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病人家属要冷静施救
董强教授介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越早越好,脑出血是个急症,病人最好抢在发病20分钟内送医院,自驾车不如救护车安全,病人在送医院途中就可得到有效的治疗。
发现脑卒中患者后,身边的家属或他人应该沉着冷静,将患者朝天放平,不要枕枕头,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内的分泌物呛咳,误吸到肺部,造成患者窒息。
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因为在没有确诊以前,绝对不能随意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在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时,提前告知病情,让救护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被延误的患者大部分都因没有及时正确地采用自救的方式而留下后遗症。
七个“做到”应对多事之秋
为过好“多事之秋”,老年人和家属要注意了解有关脑卒中的防治知识,专家介绍具体就是七个做到:
1、得过脑血管病的患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病的机会是30%,病人最好坚持终身用药,不要怕麻烦,如果预防不好,每次复发症状会比前一次更严重。
2、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检查,日常注意检测血压和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秋天仍要注意饮水,可以适量饮用0.9%含盐饮料,口感微咸即可,量出为入。清晨,要特别注意空腹饮一大杯白开水。
4、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如果夜间缺少睡眠,白天要有午睡。
5、保持心态平衡乐观,心情舒畅。
6、适当运动,早晚散步。
7、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即使植物油也不宜过多食用。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混吃,不过多吃肉蛋,注意补充奶类、豆制品类蛋白质,以增强抵抗力。多吃蔬菜瓜果,蔬菜瓜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矿物质钙、磷、钾、镁以及较多的膳食纤维,这些都对防治脑卒中有良好的作用。
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专家提示,预防脑血管病,参考国内外医学研究成果,最好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第一,生活规律化。第二,饮食科学化。第三,文体活动经常化。八项注意是:第一,保持血压正常。第二,保持正常体重。第三,保持正常血脂。第四,饮食平衡。第五,戒烟、控酒、减盐。第六,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第七,讲求精神心理卫生。第八,树立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