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报》记者请教了相关人士,对一些网上购买药品时常见的各种陷阱进行了拆招,让广大消费者擦亮眼睛。
一、勿信宣传广告。
现在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些宣传癌症特效药的广告,但权威的医学证实,目前尚未寻找到治癌的药物。而且吃药跟着广告走,消费者很难识别广告内容的真假,如果仅凭广告盲目服药,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二、无证网站不要上。
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交易的规定更是明确要求:凡是从事网络药品交易业务的企业,都需要办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因此,从事药品信息服务和药品交易服务的两类网站均需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并且要在网站的显著位置上标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如果消费者点击网站上的这两个标识,就会看到相应的批准文号,将批准文号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核实一下,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合法的从事药品信息服务和药品交易服务的网站。
三、仔细选择付款方式。
当前,网上购药付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款到发货,这种方式最易发生欺诈行为;另一种是卖家在当地有配送中心,送货上门,满意再付款。消费者最好选择第二种付款方式,当药品送到后,认真查看药品名称、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有效期,当然更要看清药品储存条件,特别是有低温储存要求的药品,必须查看送药上门者的送药交通工具是否符合低温要求,否则药品很容易变质,很可能影响疗效。如果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放心地付款收药了。
四、不要上网购买处方药。
作为消费者,在网上购药时,只能购买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非处方药,而处方药必须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并且必须凭医生的处方才能销售、使用。同时患者要理智对待网上的药品广告。在没有得到必要的专家意见、没有医嘱的情况下盲目服药,一旦吃错药或药不对症、剂量不足或过量、服用方法不对,都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