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人物:叶蓁 茂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法学士,后深造于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并获法学硕士,曾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二十年丰富的行政管理及外事工作经验,曾长驻美国及港澳地区。加盟茂华集团后,成功完成集团战略规划、品牌整合、公司治理等工作。现负责集团的战略、品牌、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和法律事务工作。
十年地产:买房人到售房人的心理转变
记者:《英才》十周年了,我们将选取不同的代表人物总结各个行业十年来的经验,我们选择您,是因为不论你的企业还是您个人,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有很多角色转换,我们希望您通过自己的角度,告诉我们地产十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您自身从事地产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您觉得每次选择房子标准有怎样的变化?
叶蓁:十年间,我的角色最大转变是从一个购房人转换为卖房人,从自身买房子的经历来看,正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真实写照。我第一次买房,应该说是97年、98年,那时候结束福利分房以后,把我“占有”的那一套公房,按照国家政策“私有化”了。后来,改变居住状况成为我购房的主要目的,于是选中在望京地区购置大房子改善居住条件;再后来购置别墅成为居住条件升级换代的产品;后来再买房子就不单纯是考虑自住了,更多是考虑价值投资。
其实从自己买房子的历程来看,看到了很多买房人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的演变过程,一开始叫做解决自住,就是说由小变大,由坏变好,再往上走实际上就是个人投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后来我下海做了房地产,从原来的一个买房人,变成现在的卖房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真可以称为日新月异,这是我跑过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尽管我国房地产业还很年轻,还有不少问题,但进步相当神速。
企业文化减少员工流失率
记者:上半年我们看到相关调查报道,就是现在包括大型地产企业,还有跨国投资企业,他们的员工流失率大概最高能达到40%,是相当高的,茂华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什么经验?
叶蓁:的确,尤其是一些大的外资企业,它的人员流失率高,我们分析了一下,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进到跨国企业,往往雇主、公司和员工之间是简单的契约型关系,这个契约型的关系体现在,员工出卖智力和体力,目的是换取回报。在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高,中国的房地产业人员流失率更高,往往项目结束了,员工就体现不出更多的价值了,你不离开你也得选择离开。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老板个人的作风导致了员工缺乏一种归属感而离开。但是以茂华集团来讲,这种现象基本不存在的。大家不是一种简单的契约型关系,因为公司比较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讲究情和义;另一方面的话,我觉得就是公司还有发展空间,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员工个人有一个上升的空间,员工会觉得他在茂华公司工作,不仅有回报,还比较有人情味,个人也有发展,能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工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起很大作用。
记者:对于以前地产行业主要以产品为主导转为以品牌为主导,对于这种改变,那么茂华集团有怎样的规划?
叶蓁:我认为,地产行业正在从产品主义过渡到现在的品牌主义。产品主义的前提是物质的塑造,房子的数量、质量、好看的外立面,接下来是漂亮园林设计,是否人性化,然后才是项目的品牌,谁在整体的规划设计方面做的最成功,谁能够挖掘这个地块的最大价值,谁能够挖掘地块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树立一个项目品牌。项目品牌再往上提升,就是企业品牌的塑造。企业品牌是品牌塑造更高级的形式,更漫长,更复杂,需要更多的投入。茂华集团做了广华轩小区和UHN国际村项目,打造了项目品牌,现在又做了北京的茂华璟都会和长沙的茂华国际湘,通过项目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塑造,再通过企业品牌推动项目品牌的热销,这个思路我们是很明确的。没有项目品牌,企业品牌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企业品牌,项目品牌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个好的企业品牌,会使它的项目售价溢价很多,这样的案例现在随处可见。茂华现在正在全力打造企业品牌。
企业决策者是真正的操盘手
记者:您觉得一个真正的地产操盘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叶蓁:我很钦赏操盘手这个概念。操盘手有两种,一种操盘手是对项目的操盘,或是对营销方面的操盘,两种都叫操盘手,在房地产发展的历史上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将来来看,他们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重要性在下降。一个项目的操盘其实很多公司都有雷同的做法,品质越来越趋同,可控性越来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操盘手的作用在下降。另外一种操盘手,我提出一个更大意义上的大操盘手概念,真正的操盘手不是简单的操盘项目,而是操盘资本,操盘土地和布局,这个大操盘手是地产企业的决策者,他们决定地产战役的成败,决定地产市场和势力的划分,这是地产发展趋势,是地产本质的充分体现,是大资本运作的结果。这对大操盘手的视野、眼光、战略意识、资本运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最近港商大批量把资金投入内地,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二线的城市去,小盘和商业地产居多,您觉得这种现象会不会给中国内陆,咱们商家有一些影响?因为我们也会做城市化扩张,到别的城市做盘,他们这样大资本的投入会不会给我们造成影响?
叶蓁:我觉得是两个方面。一些开发商的市场份额一定会被影响,但是这是微不足道的,同时他们带来的是竞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竞争,只会带来一种积极的影响。
港资开发楼盘,也会带动内地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这会给内地带来商机。所有的资本都要与资源相结合,都要归于本土化,港资开发企业会带来资金和管理,但其它的不少东西都要与当地的各种资源结合在一起,地产开发尤其如此。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越来越难做。如果把房地产看成一个游戏,把房地产相关政策看成一个游戏规则,我们发现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不断的由粗变细、变精的一个过程,越来越严,不断发现漏洞,不断的补漏洞,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但房地产不会因此变没了,市场在,地产行业就在,地产只会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越做越精。这是某项运动和运动规则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道理。
记者:茂华有没有上市的想法,您对地产的资本化有怎样的看法?您觉得200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
叶蓁:国内的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目前,引入外资限制比较大,国内国外上市门槛比较高,像私募基金这种成本也并不低,企业债融资方式也只在小范围试行,融资难对地产企业是一个头痛的问题。确实来讲对于地产商来讲,资本运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地产的本质就是金融。茂华目前正在尝试各种融资渠道。但是茂华集团专注于房地产这一条不会变,茂华的战略就是不做多元化,致力于打造房地产精品。
如果说2007年的关键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我觉得2007年对于地产业来讲就是“成熟”,地产行业发展的10年,就是一个蜕变和成长的过程,10年一个企业在蜕变、一个人也在蜕变,一个企业家也在蜕变,蜕变的过程使人变得更成熟。
个人小记:
记者:我们知道您原来是一位地道的外交官,为什么会选择从事地产行业,有什么影响吗?自身有什么样的变化?
叶蓁:我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外交部,一直是做外交工作,十多年外交生涯,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在国外,跑过几十个国家。这一期间,目睹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看到西方国家的变化缓慢,在快速变化的经济中寻找机会应该是一件很带劲的事。在美国工作期间,边工作边学习,也基本定下下海的决心。我选择了做地产首先是出于对中国地产发展大势的思考,我认为大有发展前途,大有可为。至于投身茂华地产则是出于机缘。来到茂华后,首先抓内部管理工作,导入ISO9000及14000的认证体系,参与茂华集团的组建,进行集团的品牌整合和文化整合,进行了企业品牌的塑造,规划了茂华集团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主导了集团人力资源改革。茂华集团正在成长为一家专业的、跨区域运作的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