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被誉为中华第一街,因为这里聚集了最大的权力,最多的金钱和最豪迈的建筑。
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几乎中国顶尖的公共建筑,无一不矗立在这条街上。要说谁能代表长安街,这些建筑当之无愧。
但且让我们换一个视角。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雄伟的商业楼宇往往比公共建筑更具霸气。以美国为例,她的地标从来是帝国大厦和世贸双子星座,而不是国会大厦或白宫。
让我们看看,谁是最能代表长安街的商业楼宇?是老迈的国贸,是后起的华贸、还是最近入市的银泰和凯晨?
地理地标,还是心理地标?
你知道北京50年代10大建筑吗?不用说,你肯定知道。它们就是人民大会堂、军博、农展馆……那你知道北京80、90年代十大建筑吗?你恐怕回答不上来。其实80、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里,有很多大家都还算熟悉的项目。譬如长城饭店、国际饭店、新东安市场、恒基中心,甚至地铁东四十条站。但是唯独没有大家最熟悉的--国贸。事实上,无论实际功用,还是大众认知,国贸比以上十大建筑中的任何一个都重要,都更地标。因为想成为N大建筑也许不太困难,但想扎根在人的心理却不容易。地标从来都有两种,一种是地理标志,另一种是心理地标。
在这个如今到处是工地的北京,我们可以找到千奇百怪的各式建筑。它们都想成为百年建筑,号称不仅要成为地理标志,还要成为时代标志。但是,大部分人可以很轻松地回忆起在50年代十大建筑前拍照留念的场景,却对眼前的标新立异置若罔闻。或许可以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挑花了眼。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对大部分建筑而言,它们的命不够好。
成为地理标志还算简单,承载历史则需命运安排。能够为长久历史记忆的地标总有一个共同特色,能够标志社会的变迁或者经济的转型,或者它的出生足够热闹以便于记载历史。比如,国家大剧院、鸟巢和中央电视台新址。但后者通常只与公众建筑结缘,除非不幸再有一次911。
如果说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政治图强、经济发展的符号,国贸则是北京改革开放的标志。它不仅是当时北京第一高楼,也是一种崭新经济形态的展现场所。与外资、国际贸易、先进制造业、高档和时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由于这种心理已经成为常识,国贸中心拢聚了随后而来的人气,以它为中心形成CBD,成为CBD的地理标志。尽管,任何一个后起之秀都可以骄傲地宣称,它的硬件或者某方面比国贸要优秀很多,也很难撼动由绝对的心理优势而带来的绝对的地理优势。
不过,事情并非无可救药。有志于打造百年建筑的开发商们不用着急。国贸只能代表历史的片段而不是全部。2005年,当大批跨国公司从国贸及其周边撤离时,就有很多媒体惊呼,外资撤离CBD,CBD与中关村争夺跨国企业云云。那次在地产界热烈很久的争论昭示了一个产业升级和多元化经济时代。跨国公司为新的区域吸引,它们是望京、中关村、金融街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区域,会诞生一个个扎根于人们心里的新地标。因为望京可能会成为代表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的硅谷,金融街则可能会成为进入金融时代中国的华尔街,而它们既需要地理标志,更需要心理地标。
国贸:老大迟暮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国贸是比天安门使用频率更高的地名。这不仅因为国贸地处CBD事实上的核心地带(若按规划红线,国贸甚至不在CBD之内!),更因为国贸所在的大北窑是北京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无数的公交车、私家车和自行车经过这里。给京东的人指路,都很难不提到一两次“国贸”。
不仅仅是位置。在论资排辈的北京,国贸也是写字楼江湖的老大。它始建于1985年,建成之日便赶上众所周知的那场风波,几乎赔了血本;熬到后来中国经济再次起飞,国贸遂大发利市。
但到了18年后的今天,国贸已然迟暮。设备老了,外立面旧了,空间分割得七零八碎,往日风采不再。虽然地标身份依旧,但对于挑剔的高端客户来说,比国贸更好的写字楼实在已经遍地都是。
幸好有国贸三期,330米的北京第一高楼。扳回一城吗?也许。不过,大北窑已经荣升北京最大堵点,还有多少人愿意加入塞车大军?
立交桥:上去下不来,下来上不去
凭心而论,东三环是极优越的地段。北京最贵的住宅就在国贸对面,可见这里的寸土寸金。美中不足的是,当年规划太落后。从国贸东南两面飞跨而过的长安街延长线和东三环,竟然都没有国贸出口。立交桥没有预留出口,使进出国贸看着方便,走着窝心。
车位:停车难 停车贵
国贸写字楼由国贸大厦1座、国贸西楼、国贸大厦2座、国贸东楼组成,总面积17.6万平方米。地下共三层的停车场可提供1500个停车位,可供租户长期停车及访客计时停车使用。每万平方米85个停车位,在写字楼中算善待车辆了。
不过,要是算上中国大饭店,国贸的车位怕也并不宽敞。反正,去国贸停车难、停车贵,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
层高:不大方的2.6米
写字楼客户最在乎什么?除了位置和交通,恐怕就是层高和采光了。如果层高过低,进深过大,办公室就是黑乎乎一片,大白天也要开灯,永远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而说到层高,国贸似乎不太妙。2.6米的净高,不能说寒碜,但也决不大方。现在普通住宅的层高一般都有2.6米以上,以北京最高档写字楼著称的国贸,才刚刚赶上住宅的层高。
不过,据说国贸三期要奋起直追,将层高做到3米,使国贸里里外外都是“京城第一高”。
更多的时候,不管是客户还是行业里的人都喜欢拿国贸与银泰中心进行比较。国贸地处CBD核心,而银泰就在它的周边。国贸的配套设计先进,身为“后起之秀”的银泰甚至被认为在某些硬件上已经超过了前者。
银泰中心:试与国贸比高
不知道是因为银泰做得足够好,于是人们喜欢将其与国贸进行比较。还是因为在与国贸的比较中,银泰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线。但是,现在来说这些都变得不再重要!
外观:新时代的“小生”
不能不说银泰的外观比国贸中心更具现代感。银泰中心三栋方形建筑成“品”字矗立,整个大厦中央的主楼高249.9米。这样的高度让银泰在国贸三期入市之前,有幸占据京城第一高楼殊荣。
停车位:珍贵600个
去CBD停车一直是件令人郁闷的事情,甚至某个节目还专门做了一期“去国贸如何停车”的节目,收视率极高。银泰中心三座塔楼共拥有1600多个停车位,考虑到不同塔楼的不同需求,C塔楼拥有400个停车位,约53个/万平方米。这个数字相对于每万平方米使用面积平均拥有车位65 个的要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看来将来去银泰办事,最好是不要开车。
设备:让风变得无声无息
超高建筑的建设中,风动效应是个不能不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高层建筑中间风大以及高层晃动的问题,银泰中心采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阻尼器。采用了这套设备之后,有效的解决了风动效应带来的一切难题。将来经过银泰中心时,你不用过分担心了。
新风系统:每个角落都可调节
银泰中心采用的是妥思VAV空凋系统。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目前北京最高级别的VAV新风系统。相比较有些新风系统只能实现部分控制调节,银泰的新风系统可实现每人每小时36立方米的新风量,并在每个租区都有温控器,实现灵敏调节。
电梯:建筑中跑的“双层巴士”
双轿厢电梯在北京的写字楼市场并不多见,银泰中心是到目前为止北京第一个使用此电梯的项目。一般而言,楼层越高对人员的垂直运输力就越至关重要。但是单纯电梯数量的增加,只能是造成电梯竖井空间的过多占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银泰中心决定采用双轿厢电梯。用句生动的话来形容双轿厢电梯,那就是“它好比一个双层巴士”。
凯晨世贸中心:西边的“太阳”
凯晨世贸中心的目标是世界级的顶级写字楼,为此它付出了很多。凯晨世贸中心不但邀请到了曾经设计过著名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和上海金茂大厦的SOM担纲设计,并委托设计单位具体到可以按照施工图施工的阶段。建筑的设计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不过,凯晨世贸中心也为此付出了行业中最高的一笔设计费——8000万元人民币。
钱是花出去了,但是大师的作品未必就那么无暇。在凯晨世贸的设计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不尽完美的细节。
外观:向“内部”要空间
坐落于西长安街的凯晨世贸中心,相当低调。高度仅有50米的它,绝对没有一般地标建筑高度上的“嚣张”气势。相反,它却选择了向内拓展。挑空中庭57米的高度足足超越了它的外在身高。
玻璃幕墙: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
凯晨世贸中心拥有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智能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并为此花费了2亿元人民币。此外,世界技术难度最高的单索网玻璃幕墙也在凯晨世贸诞生。幕墙位于项目中央大堂南北两侧,共四块,总面积达4320平方米。这些玻璃是从世界四大玻璃生产巨头之一法国圣戈班公司进口的,不但透气性好,而且清晰度高。
但是,这些不是没有缺陷。由于使用单索网玻璃幕墙,凯晨的正门设计就不得不忍痛割爱。因为设置一个气派的大门,十足要考验幕墙的承重问题。
中庭:绝对大尺码
不是一个,是两个。凯晨世贸中心的中庭十分大手笔。它拥有两个相互联通的挑控中庭,高度足足有57米。中庭总面积约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体量为17 万平方米。这个尺码不尽另北京的写字楼汗颜,更让素有世界上最高中庭大堂之称——被誉为“金色年轮”的上海金贸君悦大酒店相形见绌。
拥有这样的中庭的确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但是唯一不幸的是凯晨世贸宽阔的中庭正中仅仅有一个供一人站立的服务台,似乎与这个中庭的尺码很不相称。
水景:只见水不见景
尽管北京是个水资源稀缺的城市,但是把目光瞄准世界级写字楼的凯晨世贸,还是在建筑的首层共设置了4675 平方米的“环楼水景”。水景的设计上与建筑外立面相互应,I、L、Z 型文字符号排列组合清晰可见。
但是遗憾的是,在烈日炎炎的照射下,水池中的水已经几尽干涸。缺少绿色植物映衬的水景,也显得聊无生机。
层高:2.8米的天空
凯晨世贸中心室内净高2.8 米, 在京城高档写字楼中占据了绝对优势。2.8米的高度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是不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问题。在参考了北京多个写字楼项目之后,凯晨世贸毫不犹豫的采用了这个高度。
不知道,凯晨世贸的客户中有多少是因为2.8 米的高度而来?
停车位:“有点少”
北京市建筑规范要求每万平方米面积平均拥有车位65个,凯晨世贸配置了1006个地下车位,每万平方米面积平均拥有约83 个。相比之下,这个数字并不少。但是在凯晨世贸的开发商自己看来,还是有点少了。
华贸中心:引导CBD向东漂移
“如果不把这个项目定位成一个高端建筑综合体,长安街东部将失去历史性的机会”,
说这句话的人是国华置业董事长房超。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打算,华贸中心亮相长安街东端。
在国贸出现以前,人们介绍京东的时候常常会以建国门为参照点。如今有了国贸,建国门便失去了参照意义。因为人们更喜欢用国贸来介绍京东以及周边。
华贸中心就诞生在一个“国贸”时期。如果想让人知道华贸中心的方位,必须依据国贸在区域内的重要地位。如今不同了,当华贸中心的写字楼、酒店耸天而立;新光天地脱颖而出的时候,人们更喜欢说:“CBD,从华贸开始。”
不知不觉中,因为华贸中心的出现,CBD向东逐渐偏移。
交通:告别“望桥兴叹”
华贸中心号称拥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交通。它试图让让曾在国贸桥上望桥兴叹和国贸桥下拥堵一片的客户摆脱那种“看得见走不进去”的交通困境。项目在环路、城市主干道、天桥以及地下通路创造了一个通达性很好的交通网络。这一点,也得到了行业的一致认可。
停车位: 拥有备用存储
1400个地下停车位。单从这个数量上,配30万建筑平方米的写字楼,似乎是不太宽余。但是庆幸的是,华贸中心有备用存储。在华贸的商业部门拥有1600个停车位,酒店有500个车位,这些足可以在写字楼车位紧张的时候紧急调用。
但是,不知道“反之也成立”的时候,华贸中心的写字楼该如何对待?商业停车位不够用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考虑写字楼的那部分呢?
设计:与验房之间的神秘关系
与其他项目邀请国外设计师仅仅是要个名声不同,华贸中心邀请美国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了项目的整个设计。对于这样的做法,开始员工并不理解。相反,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此花费更多。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日本Re-plus 基金花费28.4亿的价格购买华贸中心写字楼的时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为由国际大师设计的建筑细节,让整个合作验收过程变得异常轻松。
外立面:45度的视角
在外观上,华贸中心绝对具备了成为地标建筑的可能。三座百米以上的建筑沿东长安街一字排开。面临长安街,华贸中心采用了45度的视角。按照这个角度,写字楼之后的建筑布局全部采用了45度的视角。据说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让每一个建筑都具有最大化的开阔视野并可以实现自然采光。
中庭大堂:简单!
没有最大的面积、最高的高度,仅以简单大方为设计守则。
配套服务:无法复制的优势
华贸中心的优势或许是其他项目在短期之内无法复制的,因为它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华贸最初建设在一片荒凉的土地,占地超过15公顷,开发建设规模约百万平方米。在这个土地上,华贸规划了写字楼、商业、公寓等多种业态。相对于北京多数写字楼周边配套稀缺的尴尬局面,华贸中心的多业态互补开发不能不说是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