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针对高校大学生、硕士、博士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教育人士意识到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已刻不容缓。为此,市政协委员刘彭芝在今年市两会上建议让生命教育进入北京的中学课堂。昨天,记者获悉,市教委在答复刘委员时表示,生命教育将通过专题教育、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等形式实施,在教师培训中也将增加相关内容。
生命意识淡漠源于生命教育缺失
据中国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约100万人自杀未遂。这些自杀事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市政协委员、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青少年的生命观出了问题。
刘委员经过调查发现,发达国家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90%患有精神障碍,但中国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惜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而造成“生命意识淡漠”的一大原因就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并形成对生命深层认识的时期,这种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的态度:是选择积极应对,还是选择消极逃避,甚至结束生命?这样的态度又直接影响到他们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刘委员认为让生命教育进入中学课堂意义重大。
委员建议:生命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实施
为此,刘彭芝委员建议,在北京市各初、高中正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与品德教育、生理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综合构成生命教育体系;并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做到资源共享,信息畅通。此外,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要求所有教师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承担生命教育职责。
对于刘委员的建议,市教委答复表示,目前市教委将生命教育纳入《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在《纲要》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青少年具有重视身体健康、珍视生命、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逐步形成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初步养成与人和谐相处的行为方式。”生命教育体系所涉及的方面在《纲要》中均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李天际、徐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