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全”使顾客“进一店而知千店” 特色小店难成气候——
本报记者 杨娜 报道
密密麻麻的小店,里面售卖琳琅满目的饰品、充满个性的服装。又一条被称为“老鼠街”的特色商品街在武汉市武昌虎泉开业。《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网上看到,这条小而有特色的街道,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选购。
但是,像“老鼠街”这样的特色商品街却少有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出现。而相反,从去年开始,中关村、望京、CBD等地陆续出现商业井喷。记者日前了解到,北京目前还有近30家商场正在筹划开业迎客,商场扎堆放量开业,如何避开同质化成为商家面临的难题之一。
百货“千店一面”
据记者了解,北京地区新开业的百货商场数量也越来越多。上半年,新世界百货彩旋店、百盛东四环店、新光三越与华联合资的新光天地在京开业,金融街购物中心、西直门嘉贸购物中心也将开业,同时还有20多家商场筹划在京开业。
记者在这些大型百货商场看到,无论是化妆品还是珠宝首饰,无论是服装还是文化用品,每个商场几乎品牌相似,面积相似,促销方式相似。
传统百货业长期采取的是出租柜台的经营方式,“二房东”的角色导致百货业发展的同质化。而在同质化的市场中价格无疑是最有效、最简单的进攻利器。由此,各大商场除打折活动外似乎就没有别的高招了。同时,传统百货“大而全”、“千店一面”等特征,使得顾客“进一店而知千店”,达不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目的。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一些颇具特色的小店很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中立足。记者在北京中关村周边的一些小街道中看到了一些小特色店的门面,但里面商品品种数量不多。“这里的租金太贵了,我们也怕压货,只能按需进货,你要是需要,把电话留下,货到了,我就通知你。”位于中关村中部、旁边就有一家大型百货商店的一家特色服装店老板无奈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副司长王晓川曾指出,一些资本进入百货行业,造成目前众多商场在城市的某些地区扎堆,尽管部分商场进行了差异化的改进,但同质化依然普遍存在,导致行业内出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现象。
中天立恒商业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杨先生在分析同质化原因时概括了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品牌资源有限,国际性的品牌就那么几家,比如化妆品,全世界只有二三十个世界级大品牌,再比如休闲装,ESPRIT、ONLY是所有商场都能想到的。
个性化价值生存
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自我定位、情感体验,出现消费与生活方式相统一的需要。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百货业的问题要求经营者本身快速成熟起来,走特色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将百货业逐渐从粗放式扩张过渡到差异化和精细化阶段。
而专业店、专卖店、超市及网络购物等其他零售业态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百货业的生存压力。如何摆脱同质化的问题,提供富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营销及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百货业必须正视的生存课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飞副教授谈道,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百货商店占零售额的比重已从过去的80%以上降至40%—50%,而这40%—50%被越来越多的百货店所分割。成熟期因价格竞争要求降低经营成本,但成熟期又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就必须加大经营促销投入。这使百货店陷入窘境:扩张找死,不扩张等死;促销自杀,不促销他杀。传统百货业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国际百货店协会秘书长Maarten De Ctroot建议,百货店需要在品牌中投入更多,应该通过创新,通过提供给顾客某种价值来吸引和留住顾客,而不能仅仅靠价格来吸引顾客。
富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营销及服务在百货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尤其需要。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跃进指出,作为精品百货店,简单的价格竞争已基本失效,国内百货精品店的竞争不再是商品质量或是价格,甚至不再是商品品牌或品牌组合的竞争,而是服务水平或者是服务价值链的竞争。
另外,专家建议,百货店的经营要放在文化母体中,创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体现在经营上,突破“同质化”现象。业内人士还强调,“文化营销”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激情与真诚地投入到为顾客的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