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对新一届大学辩论赛选手“空前地失望”———
昨天,央视主持人张泽群的新浪博客上转贴了他上月写的一篇文章,对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选手表现感到“空前地失望”。而身为网络辩论赛的评委,他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不说,将来(说)就晚了”。他直言,辩论应该摒弃狡辩和诡辩,追求雄辩。他还重申了自己在博客中表达的对当下某些年轻大学生的批评,“享受信息不形成观点,有行为没有准则。”
-张泽群说辩手:这一拨年轻人很少有鲜明的观点
早在8月24日,张泽群就在央视国际的个人博客上发表名为《莫把神圣当儿戏》的文章,讲述了他身为网络辩论赛的评委的失望。他在文中写道,“我听完第一场,感觉空前地失望,用‘不知所云’有些夸张,但我的确也搞不清他们在辩论什么。首先是无论———立论观点浅薄无力,自己一方在立论上都似是而非,怎么能够让对手理屈词穷?而反方竟也视而不见,自言自语地夸夸其谈。”这样下来,他最后以弃权来表达他的失望,并在现场说:“这样的辩论甚至如我曾经看到过的中学生的辩论”。不幸的是,第二天他看到的依然是不精彩的辩论。张泽群对几场辩论的评价是,“视野狭窄、观点偏执、论证简单、应变虚弱”。
身为央视人,对自己单位主办的活动进行猛烈批评,这让张泽群看起来像是一个“异数”。他自信对辩论会有发言权,因为“不仅是担任过辩论会的主席,更主要的是看到了辩论会发展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起伏辉煌,精彩的场景和辩手依然在眼前浮动。”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泽群表示,自己仅是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看法,“打击别人的自信心对我又没什么好处,我只是指出了选手们的缺陷,这样让他们更好一些。现在不说,将来(说)就晚了。”让他担心的是,近几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国内选手并不比国外的选手强。
张泽群重申了自己在博客中的观点,“年轻的大学生朋友们享受信息不形成观点;有方向没有目标;有行为没有准则。而辩论虽然是逻辑之战,但更需要观点、目标和准则”。他举例说,比如关于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的题目,选手们论点不但不鲜明,连论据也不多,“这可是生活中的辩题啊”。张泽群直言,“选手扎实,辩论会才好看。1999年是一个高峰,而这几年辩论会影响小,跟没有出色的选手和出色的比赛有关。”在他看来,“没有论据,只有逻辑,那是诡辩和狡辩,这都应被摒弃,我们需要的是雄辩”。
-制片人回应:对新一代不必苛求
张泽群称自己的观点没有向辩论会的导演和制片人说过,只是和现场的评委们有着共识。制片人潘跃1993年就参与创办国际大专辩论会,并担当中方导演,前后参加过五届辩论会。当他听完记者转述张泽群的观点时,承认“这的确是这届辩手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过,潘跃觉得,“这又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认为主要原因是辩手们年龄太小,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尚处于吸收知识的阶段,“我们不能太苛求他们都有宽阔的思维,提炼观点的能力。因为他们比上一代生活更为优越,都说‘患难出真知’嘛”。在他看来,“过去的大专辩论赛的辩题更多地追求形而上学的东西,这倒与现代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吻合,因为主要来自书本。而今年是首次尝试网络辩论赛,而辩题也更加生活化,‘关注社会、切入民生、关注现实’,大学生辩手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这要求他们既要有社会经历,又要有成熟的思考。”
虽然张泽群看似捅了一个大娄子,但潘跃却认为他的点评从评委的角度道出了选手的现状,这“有利于发现问题,让辩手们意识到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在被问及是否会影响到大家对辩论赛水平的评价时,潘跃则表示,“辩手能力的高低与辩论会水平高低是两个概念。正如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并非选手们都发挥了史上最好的水平。”
据了解,32支辩论队将通过五轮的网络辩论赛,最终胜出的冠军则将代表内地与海外队进行比赛。而据张泽群透露,主办方之前就邀请他担纲决赛的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