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武大获悉,明日易中天将在武大以已故导师胡国瑞教授的名义设立教育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胡国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是武大中文系鼎盛时代“五老八中”中的“一中”。1978至1981年,易中天在武大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胡国瑞是他的导师。
明年恰逢胡国瑞先生诞辰100周年,同时是逝世10周年纪念,为报答导师的知遇之恩,易中天欲设立“胡国瑞教育基金”。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易中天拍卖4套特制编号《易中天读史》,共筹得29.2万元。他又从《易中天读史》的版税中,拿出12.8万元,拍卖公司的2.92万元佣金也捐出,一共44.92万元。
昨日,胡国瑞先生的遗孀沈佩珍老人说,易中天最初有这个决定时她并不知情,经媒体报道后,易中天在电话中跟师母“请罪”,说自己没跟师母商量,自作主张有些冒昧。沈佩珍却对易中天的“义举”大加赞赏。
胡国瑞基金拟定数额为50万元,剩余的5.08万元,将由胡国瑞的4子2女、胡国瑞的其他学生等共同出资。
上海书展时,易中天曾说奖学金设立目的有三:续缘、感恩、助学。易中天自己有着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13年的经历,他深知挨饿、受苦也念念不忘读书的滋味,与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据初步商定,胡国瑞奖学金的奖励范围为武大文学院在校学生,每年奖励10名学生,每人5000元,分别是本科生7人(4名新生和3名大二以上的学生),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
据悉,今日,易中天将到武大,与武大文学院、胡家子女共商基金会具体事宜。明晚,易中天将在武大小操场举办专题讲座。
链接
胡国瑞教授,湖北当阳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46年后,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中古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文学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专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著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撰有论文《试论“风骨”在盛唐诗歌中的体现》、《诗词体兴辨》等。
师母回忆易中天“武大岁月”二三事
易中天成名后,对于他的“武大岁月”有多种流传甚广的说法。9月29日,易中天的师母沈佩珍老人接受记者专访,回忆其与易中天的一些昔事、今事。
1947年,易中天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时随父母迁居武汉,易父在中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任教。易中天高中毕业时响应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在新疆建设兵团一待就是13年。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易中天考上武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胡国瑞先生。1981年毕业后他先回新疆,一年后重回武大任教,直到1993年调至厦门大学。
沈佩珍老人是胡国瑞先生的妻子,易中天在武大读书、工作期间和导师一家关系甚好,1998年胡国瑞先生仙逝后,易中天仍与师母保持书信、电话联系。对于易中天的“武大岁月”,师母沈佩珍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
沈佩珍老人虽然已92岁高龄,对往事仍记忆犹新,她说媒体报道至少有三处误解。
导师力荐留教武大
易中天成名后,媒体热衷于“挖掘”他与武大的往事。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是:1981年毕业时,易中天得回新疆,当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最后,武大给了新疆5个本科生,易中天才得以留校任教。
沈佩珍回忆,调动易中天肯定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没有明确的人才交换,只是武大与新疆方面达成了一些意向,以后学生毕业分配时多向新疆倾斜。而且易中天并不是硕士一毕业就留在武大的,而是一年之后才回来。1981年硕士毕业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放人,他的妻女均在新疆,回去成了必然的选择。但他回去后,越发怀念武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料,于是给导师胡国瑞写信,表达想回武大的意愿。从不为自己的儿女找领导的胡国瑞,这次找到了时任武大校长的刘道玉,极力举荐易中天,1982年秋季,易中天回到武大中文系,当了一名青年教师。
送导师惟一礼物:一个哈密瓜
不少媒体报道说,易中天在武大任教期间锋芒毕露,与同事关系不佳,但在师母沈佩珍看来,易中天虽然心直口快,但为人谦虚,跟同学相处融洽,对师长尤其尊重。
沈佩珍回忆,胡国瑞先生治学严谨,每隔一两周,都要找学生探讨学术,易中天由此成为家中常客,“他们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聊得不亦乐乎”。
易中天毕业时,先生赠他一句诗“人生何处计穷通,修短盈虚一笑空”,教他为学做人都要脚踏实地。
沈佩珍说,胡国瑞先生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时,易中天有意报考,易父整理了易中天的简历、曾发表的作品等材料,想当面呈于胡国瑞,胡国瑞避而不见。当年胡国瑞录取了5名研究生,易中天是其中之一,虽然是导师的得意门生,但胡国瑞从未留易中天吃过哪怕一顿便饭。胡国瑞生前收到的易中天唯一的礼物是一个哈密瓜,是1982年易中天重回武大时从新疆带来的。
师母评易中天:忠义
成名后的易中天被誉为“学术超男”,但在师母沈佩珍眼里,易中天是个“孝顺学生”。
沈佩珍今年92岁,武汉人,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在教会学校学英文,后进修会计,先后在银行、武大校办、武大后勤处等单位工作过,退休后一直帮胡国瑞先生整理书稿。
她对易中天的“走红”有自己的看法,“中天的节目,我也爱看,这种通俗的讲法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看了开头,自然想继续看下去”。
沈佩珍老人说,易中天在武大读研究生期间,导师胡国瑞先生经常对她说,“易中天聪明、勤奋,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是个人才,只要不断努力,总有闪亮的一天”。沈佩珍说,现在就是易中天“闪亮”的时候。
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沈佩珍总能接到易中天的问候电话。易中天来汉时,只要时间允许,总会登门看望。今年1月,易中天来汉探望时,沈佩珍行动不便,坐在轮椅上,易中天就坐在她身边,拉着她的手拉家常,发现师母外衣的扣子没扣好,马上起身帮她扣上。
有一次,易中天在电话中反复问,“师母你现在过得到底怎么样?”沈佩珍回答“很好”,易中天还是不放心,“要不是我要到处跑,我就把你接到厦门来照顾你,我总觉得你一个人太孤单,太寂寞了”。回忆到这里时,沈佩珍的眼圈红了。
有人质疑易中天对师母的情谊是“做秀”,对此沈佩珍不能认同:“中天对先生(胡国瑞)是忠,对师母是义”。
沈佩珍老人说,易中天一直与导师一家保持联系。1998年导师胡国瑞先生仙逝后,易中天仍与师母保持书信、电话联系。
今年8月上海书展时,易中天拍卖《易中天读史》筹款,设立“胡国瑞教育基金”资助贫困生,易中天打电话邀请沈佩珍去上海的那天,一天中给她打了四通电话,问她有没有心脏病、吃什么口味的菜,甚至问到习惯睡硬绷子床还是软床,问得沈佩珍“发了火”:“乖乖,你师母的身体好得很!”
乖乖并非是易中天的小名,沈佩珍老人说:“我是嫌易中天太‘嘀哆’”。